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美巴稀土合作引热议,无需焦虑!中国凭技术人才稳握稀土话语权

   时间:2025-10-09 03:19:3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有关美国与巴基斯坦开展稀土合作的消息引发关注,部分人士担忧“巴铁”关系是否生变,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地位是否受到冲击。事实上,深入分析中国稀土产业的真实实力后,这类担忧或许并不必要。

一个反常识的现象是,中国早已从稀土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稀土12.1万吨,是出口量(4.8万吨)的2.5倍;即便将稀土制成品纳入统计,出口总量也仅为11.3万吨,仍低于进口规模。这种转变并非资源短缺所致,而是源于“全球资源+中国加工”的产业模式。以美国为例,中国从其进口的8.3万吨稀土中,91%为未加工的稀土矿,经提炼后,部分产品返销美国,其余则直接服务于国内科技产业。

中国稀土产业的底气源于两大核心优势。技术层面,徐光宪院士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壁垒。稀土提炼需精准控制配比、温度和酸度,中国企业的效率较国外高30%,成本低50%。日本、澳大利亚曾试图复制该技术,但因参数控制不达标导致产品纯度不足,最终放弃。人才层面,全球仅100余名稀土专业博士,全部集中在中国。这一技术-人才双轮驱动,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钕铁硼磁体、芯片镝掺杂材料等领域的产能占全球70%以上,即便其他国家开采稀土,也需依赖中国提供的成品。

相比之下,美国的稀土产业陷入“有矿无链”的困境。2022年,美国稀土产量占全球14.3%,储量占1.8%,均居世界前列,但提炼环节的缺失使其难以实现自给。以内华达州的Mountain Pass矿山为例,该矿曾属美国最大稀土企业Molycorp。2010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后,稀土价格暴涨,Molycorp盲目举债扩张,却因中国放松铈出口管制导致价格暴跌70%,最终于2015年破产。更关键的是,美国未保留提炼技术和人才,重启矿山时无人敢接盘。直至2017年,美国企业JHL和QVT联合新加坡国贸成立MPMO收购矿山,而新加坡国贸的实际控制方为中国盛和资源(控股方为中国财政部)。盛和资源仅以110.98美元获得MPMO 9.99%股份,条件是预付5000万美元支持矿山运转并包销所有产品,形成“美国出矿、中国出技术”的合作模式。

回到巴基斯坦与美国的稀土合作,其本质是小国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巴基斯坦计划引入美资开发帕斯尼港(距中国瓜达尔港仅110公里),并向美国战略金属公司出口含锑矿石(中国已禁止出口)。这一举动看似“转向”,实则是经济依赖外部援助、地缘位置敏感下的必然选择。巴基斯坦既需要中国帮助建设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和核电站以解决民生问题,也需通过出口稀土、锑换取外汇缓解经济压力。此前,巴基斯坦还与土耳其合作国防装备,多线合作以保障安全。用“铁不铁”的感性标签评判国际关系,忽视了利益协同的核心逻辑。

对友好国家而言,要求其仅与中国合作并不现实,更应关注互利共赢的可持续性。只要中国在基建、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能为巴方带来实际利益,局部的稀土合作便无法动摇两国核心利益纽带。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源于技术、人才和全产业链掌控力,短期资源流动波动难以撼动这一根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