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科研双突破!全固态锂电池界面难题获解,实用化进程加速

   时间:2025-10-09 00:31:1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下一代储能技术领域,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正迎来关键突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组成的联合团队,近日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界面接触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团队开发的阴离子调控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形成富碘界面层,有效解决了电解质与锂电极间因微小孔隙导致的接触不良问题,为电池实用化扫除了核心障碍。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

传统全固态电池依赖外部压力维持电极与电解质接触,但锂电极表面仍存在大量微观裂缝,导致循环寿命缩短和安全隐患。新技术的突破在于利用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特性,在电极界面形成动态填充层,使接触面始终保持致密状态。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原型电池经过数百次充放电循环后,性能衰减率较现有产品降低70%以上,且制造工艺更简化,材料利用率提升30%。这项创新为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等高安全需求领域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同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在固态锂电池界面阻抗控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固-固界面离子传输效率低的难题,研究团队设计出兼具离子传导与电化学活性的新型聚合物材料。该材料通过在分子主链同步引入乙氧基团和短硫链,实现了界面区域的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可控切换。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期刊。

实验表明,基于该材料构建的柔性电池可承受2万次弯折测试而不失效,当作为复合正极电解质使用时,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这种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设计,突破了传统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的技术瓶颈。研究团队指出,新型聚合物材料不仅提升了离子传输效率,还通过结构优化降低了电池内阻,为发展高安全性固态电池开辟了新路径。

两项研究分别从界面接触机制和材料设计角度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形成多维度技术储备。美国马里兰大学固态电池专家王春生教授评价称,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而分子界面一体化设计则为材料创新提供了全新范式。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优化,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显著加速。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