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表现活跃,科技板块成为领涨先锋,部分个股在短时间内涨幅惊人,引发市场对于行情性质的热议:这是新一轮“慢牛”的起点,还是局部过热的信号?
在兴证全球基金、兴银理财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投资·向善”论坛上,多位投资界资深人士围绕A股市场走势及多资产配置策略展开深度对话。睿郡资产合伙人董承非从股债性价比角度分析,指出当前权益资产吸引力显著提升,市场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在于过去三年调整后风险收益比的优化。同时,他提醒,科技板块短期涨幅过大,存在局部泡沫,但阶段性泡沫是行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我们希望市场能走成慢牛,这对投资者和管理人都是更健康的状态。”董承非坦言,尽管历史经验显示快牛更常见,但此次仍期待行情能更持久、更稳健。他比喻,市场泡沫如同啤酒的泡沫,适量存在能增添风味,但过度则可能影响品质。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王海涛则从价值与成长的关系切入,指出当前市场风格分化明显,成长板块尤其是与海外需求挂钩的科技企业表现强劲。他认可成长型基金经理关于“赚海外钱”避免内卷的逻辑,但同时强调,价值风格终将回归,历史经验表明其长期有效性不容忽视。他提醒,当前市场存在“极致分化”现象,如通信行业仅光模块相关个股上涨,其余领域表现平平。
“价值与成长并非对立,许多优质公司兼具两者特征。”王海涛举例,中证800价值指数与800成长存在重叠成分股,这类公司既具备估值优势,又拥有成长潜力,是理想的投资标的。他呼吁,投资者应关注价值与成长的平衡,避免过度追逐单一风格。
宁泉资产投资经理曾铭伟则强调稳健投资的重要性。他表示,尽管市场上涨时谈风险可能显得“不合时宜”,但在国内投资氛围中,保持谨慎尤为必要。宁泉资产坚持从基本面和估值角度出发,调整投资组合的风险性价比,避免收益的大开大合。“市场可能震荡上行,但内外部风险并未消失,回调风险始终存在。”他提醒,一旦市场上涨过快,回调幅度可能加大,因此需保持谨慎,留有余地。
在多资产配置方面,复旦大学教授罗妍抛出“多资产走向何方”的议题,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董承非分享了他在公募和私募阶段的管理经验,指出降低组合波动率是核心目标。他通过股票仓位择时、行业结构优化以及衍生品工具(如雪球、气囊等)的应用,有效管理风险。他强调,另类资产并非主战场,而是临时、短暂的策略表达,更多是资产管理的补充。
王海涛则介绍了桥水“全天候策略”的本土化实践。他表示,该策略通过风险平价方法,在控制波动的同时获取稳定收益。近年来,广发基金正推动这一策略在境内产品中实施,并计划拓展至海外市场。“多资产在中国有很大需求,因为资本市场波动更大,该策略的收益率甚至可能高于境外。”他强调,无论主动投资还是资产配置,对宏观经济的深刻理解都是关键。
兴银理财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叶予璋将战略资产配置定义为“科学+艺术”的过程。他指出,在低利率时代,单一资产难以满足收益要求,多元化配置成为必然选择。他提出了三种主流配置思路:一是基于阿尔法的逻辑,如私募多策略、量化多策略;二是全球资产配置,侧重跨市场、跨类别的大类资产轮动;三是中性策略,包括量化中性、CTA、套利等。他特别强调,大类资产轮动的效果通常优于单一权益择时,极端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叶予璋进一步提出,当前中国二级市场中,股票、债券、商品(尤其是黄金)、中性策略、不锁汇的跨境投资是少有的两两相关性低于0.2的资产类别。将这五类资产组合,可实现最高的夏普比。他推荐偏债混合策略作为长期投资的基础配置,尤其适合追求绝对收益的机构。该策略通常配置约30%的风险资产,预期年化收益6%-7%,年度胜率高,回撤可控。
对于股票配置,叶予璋倡导“哑铃型”或“三角型”布局:一端是国企红利低波,一端是全市场量化选股或指增,另一端是深度价值或逆向策略。这种分散化布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曾铭伟则以可转债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元化工具实现“下行有保护、上行有空间”的投资目标。他指出,可转债在市场下跌时提供债底保护,在市场上涨时通过转股期权提供上行收益,是理想的配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