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西贝罗永浩“预制菜之争”:自证清白反陷舆论漩涡,餐饮业难题何解?

   时间:2025-09-16 15:16:24 来源:北向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互联网知名人物罗永浩近日与餐饮品牌西贝之间,因预制菜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网络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西贝在开放后厨后,宣称店内没有一道预制菜,但随后被消费者指出店内使用的一些食材存在长期储存的现象,引发了广泛质疑。

西贝通过自建供应链,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配送的全程控制。例如,西贝的莜面从莜麦采购到面粉加工,再到中央厨房制作,最后配送至门店,整个过程高效且统一。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门店口味不统一的问题,还提高了出餐效率,适应了商场不允许明火的规定,使得西贝迅速扩张至400家门店,成为中式正餐的领军品牌。

然而,消费者的看法与贾国龙大相径庭。在消费者看来,西贝的菜品虽然是在自家厨房加工,但提前制作、长期储存的特点,与预制菜无异。如果将这些菜品放在超市销售,无疑会被归类为预制菜。但为何在餐厅堂食时,就不算预制菜了呢?这种心理落差,成为西贝被消费者诟病的主要原因。

从法律层面看,西贝的菜品或许确实不属于预制菜,但在消费者认知中,预制菜的定义更为宽泛。消费者认为,提前制作、长期储存的菜品,无论销售场所如何变化,都应被视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西贝在宣传时遭遇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弹。

此次预制菜风波,并非仅仅针对西贝。消费者真正不满的,是餐饮行业中预制菜泛滥且不透明的现象。许多连锁餐饮品牌都采用中央厨房统一加工的模式,但提前制作的料理包在口感和营养上与现炒菜品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信息不透明,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对整个连锁餐饮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理论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商品品质,因此只愿意支付较低的价格。这导致注重品质的商家因成本较高而难以生存,而售卖劣质品的商家则因成本低廉而占据市场。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当前连锁餐饮行业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许多品牌使用料理包却不对预制程度进行分级公示,甚至声称自己不是预制菜。这种虚假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消费者心目中,连锁餐饮逐渐与预制菜划上了等号,成为难吃的代名词。那些坚持品质、预制程度低的商家也因此受到误伤。

预制菜本身并无过错,但关键在于如何定价和宣传。商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的预制程度,让消费者明白消费。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消费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物有所值的餐饮服务。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