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公布了首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两起案件涉及以“代理退保”为名实施敲诈勒索。法院最终判决,主犯林某某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十万元;另一主犯马某某则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六万元。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出警示,一些不法分子冒充资深律师或业内专家,在小红书、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声称有“国家退保政策”或“退保新规”,并承诺能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无论保单金额或购买时长如何。这些行为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为幌子,实则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伪造证据等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
记者调查发现,小红书平台上仍存在大量分享“退保攻略”和“维权经验”的内容。这些帖子表面上是保险知识科普或个人经历分享,但实际目的是将用户引流至微信、QQ等私域渠道,开展非法“代理退保”业务。例如,一篇标题为“8年保单无证据退回93%!”的帖子,内容以“虚构演绎,仅供娱乐”标注结尾,却在评论区引导用户私聊获取具体“退保方法”。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内容通常以“避坑指南”或“真实案例”为包装,通过评论区或私信将用户引导至第三方渠道,签署代理协议并提供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消费者进入非法中介的控制范围,其决策权和信息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小红书的内容治理问题已非首次被关注。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等措施,原因是其“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破坏网络生态。尽管此次处罚未直接提及金融内容问题,但平台上大量“退保”笔记的存在,暴露了其在内容管理上的漏洞。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小红书退保引流获客拆解》等黑产教程。这些教程详细指导如何通过“反常识结果”(如无证据高比例退保)打破用户认知,并总结爆款公式:“时间(8年)+痛点(没证据)+结果(退回93%)+行动指令(3招搞定)”。教程还强调,要针对高退保率产品(如平安福、国寿福)创作内容,以匹配用户搜索需求,最终实现从“内容吸引”到“私域承接”的引流闭环。
以林某某、马某某案为例,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两人以“全额退保”或“高额退保”为诱饵,发布违法广告,怂恿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他们通过杜撰、虚增保险公司违规行为,向监管部门反复投诉,并教唆投保人消极配合调查,迫使保险公司支付保险现金价值及额外高额补偿款。两人从中抽成保费总额的20%至30%,共为115名投保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217.62万元,非法获利48.96万元。
法院最终认定,林某某、马某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和十年,并处罚金十万元和六万元。其他涉案人员也被判处相应刑罚。
金融监管部门早已对“代理退保”乱象发出警告。2020年,原银保监会消保局就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一些个人或团体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信息,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退保,并收取高额手续费。此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多地监管局多次重申,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扰乱市场秩序。
非法“代理退保”不仅危害消费者,也给保险公司和行业带来巨大损失。精算视觉主理人Alex表示,保险产品的定价基于精算平衡原理,对客户和保险公司均公平。但“退保黑产”会破坏这一平衡:早期退保的保单若全额拿回保费,保险公司将亏损,进而可能通过提高产品费率来弥补损失,最终由广大消费者承担额外成本。
消费者委托非法中介退保后,将失去风险保障,再次投保时可能面临保费上涨、被拒保等风险。非法中介还可能诱导消费者参与网络借贷、诈骗等违法活动,甚至以极端手段骚扰、恐吓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