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预制菜使用的争议,将连锁餐饮品牌西贝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强烈诉求,更折射出中国餐饮业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的深层矛盾。作为行业头部企业,西贝近期获得的预制食品专利授权,成为观察餐饮技术升级与消费认知碰撞的重要样本。
企查查数据显示,西贝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西贝天然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近期连续获得三项预制食品设备专利授权。其中"预制食品灌装装置"与"豆腐预制食品包装设备"分别于2025年4月和2月取得专利,而"牛骨臭氧灭菌设备"专利则早在2024年12月就已获批。这些技术成果集中指向预制菜工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涵盖灌装、包装、灭菌等核心工艺,标志着西贝在餐饮供应链标准化领域的深度布局。
企业技术储备的背后,是西贝对预制菜产业的前瞻性判断。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不仅主导了多项设备专利研发,更深度参与《微波加热预制菜通用规范》团体标准制定。这种"技术+标准"的双重布局,使西贝在预制菜赛道抢得先机,其专利技术已覆盖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产业链环节。
争议的导火索源于企业创始人贾国龙对"预制菜"概念的严格界定。根据2024年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限定为"工业化预加工、预包装且不含防腐剂"的产品,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及主食类产品被排除在外。贾国龙据此强调,西贝门店使用的预处理食材属于"中央厨房半成品",与国家标准的预制菜存在本质区别。
但消费者认知与企业解释存在显著鸿沟。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将"需要复热、带有预包装"的菜品视为预制菜。多名消费者描述在西贝门店目睹"微波炉加热透明包装袋"的操作场景,这种直观体验与企业的技术解释形成强烈反差。某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其点选的15道菜品收费830元,其中39元的烤鱼仅有一片,59元的番茄莜面分量明显不足,引发对性价比的广泛质疑。
这场信任危机将消费者知情权问题推向台前。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的预制菜使用情况,其核心诉求直指信息透明。中消协2022年调查显示,87%的消费者认为餐饮企业应主动标注预制菜使用比例。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负有真实、全面告知商品信息的义务,未明确告知预制菜使用情况可能构成侵权。
面对质疑,西贝启动了全方位的危机应对。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供消费者实时监督,推出"罗永浩菜单"并承诺"难吃退款"。企业方面解释,菜品定价主要受草原羔羊等高端食材成本,以及核心商圈高租金影响,目前净利润率仅5%。但这种解释未能完全平息争议,消费者更关注的是"预制菜与现做菜同价销售"的合理性。
在知识产权领域,西贝构建了立体的保护体系。除设备专利外,企业注册了"西贝莜面村""贾国龙功夫菜"等系列商标,覆盖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等多个类别。通过将核心预处理工艺申请方法专利,将原料配比作为商业秘密保护,西贝在行业普遍采用预制工艺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产品定位差异化。这种技术壁垒不仅保护了商业利益,更成为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筹码。
这场风波正在重塑餐饮业的游戏规则。江苏省已率先立法要求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国家层面相关标准正在完善。老乡鸡等品牌开始主动公开预制菜比例,行业透明化进程明显加速。据第三方机构统计,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头部连锁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已超80%,反映出餐饮工业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技术专家指出,预制菜专利的价值不仅在于设备创新,更在于其对行业标准的潜在影响。当某项专利技术被广泛采纳并纳入行业标准时,专利持有者将获得双重收益:既可通过技术许可获取直接经济回报,又能主导标准演进方向。这种"技术-标准-市场"的联动效应,正在改变餐饮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