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A股十大光伏组件企业的海外业务遭遇显著挑战。数据显示,这十家企业合计实现海外收入961.5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6.54%,且多数企业的海外收入降幅超过国内市场。全球部分传统市场需求放缓、贸易壁垒升级以及产业链价格竞争加剧,成为制约企业海外拓展的主要因素。
面对日益严苛的贸易壁垒,企业正通过多措并举规避风险。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关税、调查、本土化要求等手段限制进口,促使光伏电池片出口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电池片出口额达17.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出口量44.4GW,同比增长59.1%。与此同时,多家企业加速海外本土化产能布局。晶科能源在美国的2GW组件产能已满产,沙特10GW电池组件项目稳步推进;隆基绿能在美国的5GW组件合资工厂达产;晶澳科技计划在埃及投资建设2GW电池片、2GW组件及1GWh储能系统工厂;横店东磁的印尼3.8GW电池片项目于2024年投产,2025年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海外市场分化趋势明显,传统主力市场收缩与新兴市场崛起并存。InfoLink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市场出口光伏组件约50.5GW,同比下降7%;对美洲市场出口约14.15GW,同比下降16%。而新兴市场表现亮眼:非洲市场出口7.27GW,同比增长45%;亚太市场出口42.5GW,同比增长5%。不过,中东市场出口12.91GW,同比下降17%。企业年报显示,菲律宾、哥伦比亚、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需求增长显著,而欧洲、巴西、日本等成熟市场则出现下滑。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成为新的增长极,企业纷纷加快布局节奏,利用新兴市场分散、竞争相对较低的特点建立地域优势。
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光伏组件企业正通过两条转型路线寻求突破。第一条路线是向“光伏+”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尤其是光储一体化领域。十大上市企业中,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七家已布局储能业务。晶科能源表示,今年上半年光储协同优势显著,储能签单与出货增速超预期;晶澳科技推出三个系列的储能产品,打造光储融合方案;天合光能则明确提出从光伏产品制造商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由于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光储一体化成为刚性需求,储能业务与组件业务共用销售渠道,不仅增加了营收,还提升了溢价空间。
另一条转型路线是“高端化”。隆基绿能面向高端分布式市场推出HIBC组件,融合HIT钝化与BC工艺;晶科能源的TigerNeo系列高端组件成为出货主力;爱旭股份的ABC组件面向海外高价值市场,具有发电性能和美观度优势,销售溢价达10%~50%,其中第三代满屏组件溢价超过50%。在ABC组件产销两旺的推动下,爱旭股份今年第二季度成功扭亏为盈。高端化产品的推出有助于企业打造品牌价值,摆脱同质化价格战,反映出行业从追求规模向追求利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