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又一批年轻人拖着行李箱走进中关村北大校园时,2025年开学季的空气里,除了桂花香,还飘荡着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声音。这位三个月前因毕业典礼致辞“出圈”的教授,再次以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引发关注——从盛夏到初秋,从送别到迎接,他的思考始终在年轻人的时间线上回响。
“与其塞给大家一堆学术建议,不如聊聊生活本身。”在“北大哲学人”公众号标注的致辞中,程乐松抛出的观点直击人心。他指出,当代读哲学的最大挑战,不是学科难度或学习耐心,而是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催生的“无知傲慢”——那些自以为精明的质疑,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锋利。
面对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他直言:“比起无限的不确定性,任何精密的人生规划都显得脆弱甚至荒谬。”他劝诫学生,别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替代内心反思,也别用“虚无的前程”消磨当下的热情。“能保持平静,且未来不懊悔,任何时光都值得;陷入焦虑与懊悔,才是对生命的浪费。”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的讨论热烈:“要不要继续‘卷’?”“如何对抗表演欲?”“哲学在今天有什么用?”程乐松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用清醒、平静又不失温暖的目光,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哲学不是答案库,而是让人诚实面对问题的镜子。
这些话语,与其说是开学勉励,不如说是哲学式的陪伴。它们穿过校园围墙,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激起回响:当年轻人带着期待与迷茫走进校园时,有些声音,注定不会随典礼结束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