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房地产市场自2021年下半年起持续走低,调整态势已延续多年。数据显示,全国二手房价格已连续30余个月呈现下跌趋势,今年8月百城二手房均价同比跌幅达7.34%。从城市层级看,天津、郑州、石家庄等二三线城市率先进入下行周期,2023年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加入调整行列,至今仍未出现明显反转迹象。
业内分析指出,当前房价调整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其一,房价收入比失衡问题突出,二三线城市普遍维持在20-25倍区间,一线城市更达40倍,远超合理水平。这种脱离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定价模式,终将通过市场调整回归居住属性。其二,投资性需求持续退潮,过去五年间,随着房价上涨预期减弱,炒房群体逐步撤离市场,持币观望情绪浓厚。其三,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居民收入承压,叠加购房决策趋于理性,刚需群体购房意愿明显下降。
在此背景下,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正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资产缩水风险,以上海为例,2021年购入400万元房产的市民潘亮,当前房产估值已跌至256万元,跌幅超30%。这种调整趋势在未来五年仍将持续,不同城市将呈现差异化特征:环京地区如廊坊、涿州等前期跌幅超60%的城市,泡沫挤压已近尾声,价格波动或将趋缓;而上海、深圳等前期抗跌的一线城市,仍存在补跌空间,价格调整可能更为显著。
流动性困境成为另一大挑战。当前二手房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特征,多个大型社区日均挂牌量达数十套甚至上百套,但购房需求持续萎缩。多位业主反映,原本1-2个月可成交的房源,如今挂牌半年仍无人问津。这种供需失衡导致房产变现难度大幅增加,部分业主被迫降价出售仍难寻买家。
持有成本攀升进一步加剧压力。经济环境变化导致部分家庭收入减少甚至失业,但固定利率房贷的月供支出无法减免。与此同时,物业费、取暖费、维修基金等持有成本随物价上涨持续增加。这种"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使得多套房家庭的财务负担日益加重。据测算,未来五年这类家庭的持房压力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