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市场退市现象显著增多,企业生态迎来深度调整。根据Wind数据统计,以摘牌日期为基准,截至9月5日,已有40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程序。其中,因违反上市规则被取消地位(即强制退市)和通过私有化主动退市的公司各占19家,另有2家企业自愿撤回上市申请。对比去年同期,退市企业数量为32家,今年增幅达25%。
A股市场同样经历深刻变革。截至8月末,今年已有23家A股公司终止上市,仅7月以来就有9家企业退市。两地资本市场的“新陈代谢”加速,背后是监管规则与市场机制的双重驱动:A股通过退市新规强化“应退尽退”原则,港股则依托“快速除牌机制”清理低效企业,共同构建起更趋市场化的优胜劣汰生态。
港股退市潮中,“快速除牌机制”成为关键推手。9月1日,凯升控股与LET GROUP同日摘牌,折射出监管规则的刚性约束。数据显示,今年退市的40家企业中,房地产与非银金融行业占比最高,分别有8家和6家企业退市。民生证券投行业务部高级经理项捷克分析,港股市场流动性集中于科技、制造等赛道,导致传统行业估值持续承压,这种分化是成熟市场“自我净化”的必然结果。
在19家被强制退市的企业中,停牌超期是主要触发因素。以中国恒大为例,该公司因债务危机自2024年1月29日起停牌,未能按时披露财报且未满足复牌条件,最终于2025年8月25日被取消上市地位。联交所2018年修订的退市规则明确规定,连续停牌18个月的企业将直接除牌,此条款大幅压缩了“保壳”操作空间,加速低效企业出清。
香港证监会主席黄天佑此前公开强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必须通过强化企业管治实现“汰弱留强”。监管层对信息披露、财务合规的审查日趋严格,例如年内有两家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因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并购交易被强制退市。其中,VISIONDEAL-Z原计划收购趣丸集团的交易终止后,未能及时启动新并购,最终触发退市条款。这一案例警示投资者,SPAC模式在市场波动下面临更高不确定性。
与强制退市并行的是,港股私有化退市数量创近年新高。截至9月1日,主动私有化企业与被强制退市企业数量持平,均为19家。这一现象在往年较为罕见——2024年两者数量分别为15家和32家,2023年则为12家和44家。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牛建波指出,当前港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企业通过私有化可摆脱公开市场对短期业绩的束缚,为战略转型争取更大空间。
北京建设的私有化案例颇具代表性。2025年6月,皓明控股提出以每股0.14港元(较停牌前溢价250%)收购其股份,8月29日完成摘牌。复星旅游文化的退市决策同样源于此逻辑:管理层认为低估值和低流动性限制了股权融资能力,退市后能以更低成本实施长期战略。产业整合需求成为另一大驱动力,例如粤丰环保被A股公司瀚蓝环境收购后私有化,交易金额达110.99亿港元,凸显跨市场资本运作的活跃度。
牛建波提醒,退市数量激增不应被片面解读为市场萎缩。相反,港股“壳价值”下降、上市地位非“终身制”的特征日益明显,这为优质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A+H”两地上市趋势增强,显示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国际化桥梁的角色愈发清晰。通过“腾笼换鸟”,市场整体质量与全球资本吸引力正在提升,上市公司结构呈现“精英化”特征。
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的跨境监管协作持续深化,共同构建“进出有序”的资本市场生态。两地监管层通过规则对接与执法联动,既保障了市场开放度,又强化了风险防控能力。这场静默的“生态革命”,正在重塑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