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协鑫能科(股票代码:002015.SZ)交出了一份稳健的业绩答卷。报告显示,这家总市值超过200亿元的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22亿元,同比增长15.29%;归母净利润为5.19亿元,同比增长26.42%。
尽管从数字上看,这份成绩单并不足以令人惊叹,但财报中的一个细节却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到了4.6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7.91%。这一指标反映了协鑫能科主营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显示出其核心业务的强劲增长态势。
协鑫能科的业务结构由热电联产和新能源应用两部分构成。热电联产即在发电的同时,利用热能对外提供蒸汽或供暖;而新能源应用则包括投资、建设和运营光伏电站与储能电站。然而,在新能源行业普遍面临“内卷”焦虑的背景下,协鑫能科的增长动力却并非来自传统的能源资产业务。
实际上,协鑫能科业绩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一个名为“能源服务”的新业务板块。财报显示,上半年该板块实现收入10.79亿元,同比增长378.81%,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4.79%提升至19.9%。这一新业务正在成为协鑫能科增长的新引擎。
那么,“能源服务”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呢?在公司的业绩交流会上,管理层透露了其中的奥秘——虚拟电厂(VPP)。虚拟电厂并非一个物理上的发电厂,而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和软件技术,将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零散电力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被统一指挥和调度的资源池。
当电网在用电高峰期需要更多电力时,虚拟电厂平台可以向这些用户发出指令,让他们暂时减少用电或让储能电池向电网反向送电,作为回报,这些用户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或收益。这一模式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设想,协鑫能科的虚拟电厂业务可调负荷规模已达到约690MW,并且业务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虚拟电厂业务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和政策两个层面的成熟密不可分。从市场层面看,国内分布式光伏、充电桩和工商业储能的装机量增长迅速,为虚拟电厂的聚合提供了足够多的零散资源;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赋予了虚拟电厂“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消除了此前因身份模糊导致的市场准入壁垒。
在虚拟电厂这一新兴赛道中,协鑫能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能源资产”与“能源服务”双轮驱动的协同模式。协鑫能科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拥有多年的热电联产等实体能源资产,这些资产成为公司接触和锁定高价值工商业客户的触点。通过为这些客户提供基础的电力和热力服务,公司能够精准识别出他们对于绿电消纳、能效优化等更深层次的需求,进而提供虚拟电厂负荷聚合、绿电交易代理等轻资产的能源服务。
然而,虚拟电厂业务的增长空间直接取决于其能够管理和调度的资源池规模。为了进一步扩大这一规模,协鑫能科正在探索两个方向:一是引入人工智能,提升现有业务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二是探索资产通证化(RWA),为业务的规模化扩张寻找新的可能性。
在人工智能方面,协鑫能科与蚂蚁数科共同成立了合资企业“蚂蚁鑫能”,利用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为虚拟电厂的运营服务。通过负荷预测、策略算法、调度控制和交易评估等一系列智能体,对电力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电力现货交易等业务进行管理,以提高电力交易的预测和决策精准度。
在资产通证化方面,协鑫能科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光伏电站、风电场站等实体资产的产权或收益权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分割,形成可以在线上流转的数字凭证。这一做法可以显著提升资产流动性,打破传统能源资产地域壁垒和转让限制。然而,资产通证化在国内仍属新兴事物,其规模化发展面临政策和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操作层面的潜在风险。
尽管如此,协鑫能科管理层对这一业务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认为,一旦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得到解决,“能源服务”这门生意的最终形态将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协鑫能科董事长朱钰峰曾将其与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认为平台化的能力将极大拓展中小客户市场规模,迎来用户数与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