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牛家坊村婚俗文化馆:让彩礼回归理性,幸福不靠攀比靠日子!

   时间:2025-09-03 10:04:5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宁夏吴忠市,一场关于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的深度探讨近日召开,汇聚了来自多个省份的经验交流。中央农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农村高额彩礼现象是文化、性别比例失衡及城乡发展差异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需长期努力,方能见成效。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牛家坊村,整洁的街道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农家油坊的芝麻香。这里,不仅风景宜人,更藏着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馆”,将高额彩礼这一社会议题,以实物与老照片的形式,生动展现给访客。

步入婚俗文化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时间的隧道。不大的空间内,上万件展品诉说着农家生活的变迁,每一件都是村民自发捐赠,汇聚成一部活生生的“婚俗编年史”。

首展区的一辆“驴拉轿车”尤为引人注目。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富有人家的象征,而普通农民的婚礼则简陋许多,彩礼多为几袋粮食,寓意五谷丰登、多子多福。这一传统,在宁夏部分地方至今仍有所保留。

继续前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婚家庭的标配——“四个一”(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把热水壶)映入眼帘,简约而温馨。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七八十年代,“三十六条腿儿”和“三转一响”成为流行彩礼,象征着新生活的起点。

进入九十年代,彩礼逐渐奢华,金首饰、沙发、彩电乃至奶牛成为新宠。在牛家坊,奶牛因其经济价值,一度成为最“硬核”的彩礼,既体面又能为新人带来稳定收入。然而,近年来,“一动不动”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等高额彩礼新词的出现,让不少家庭背负沉重负担,甚至导致因婚致贫。

面对这一现状,牛家坊村选择了移风易俗之路。作为全国文明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牛家坊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68万元。富裕起来的村民并未陷入攀比之风,而是通过婚俗文化馆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产业硬实力的支撑,引导新风尚。2024年,全村12对新人选择低彩礼至零彩礼,平均彩礼降至5.8万元。

牛家坊村的秘诀在于:一是利用文化熏陶,让村民在参观婚俗文化馆时反思攀比之风的弊端;二是依托产业发展,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增收,更愿追求简约婚礼;三是树立身边榜样,如杨金刚通过低彩礼娶妻并勤劳致富,成为移风易俗的典范。

在牛家坊,老一辈的“送羊”习俗既象征兴旺,又是实用的“活存款”,而九十年代的“奶牛彩礼”则将婚姻与产业紧密相连。如今,村里的老人通过快板等文艺形式,劝导年轻人讲文明、重实质,而非盲目追求排场。

牛家坊村的实践表明,彩礼可以有,但应适度。它可以是羊、麦子、家具或自行车,更应是一份真诚的祝福。当彩礼超出家庭承受力时,便成为幸福的枷锁。婚姻的本质在于两人的感情与未来生活,而非礼金的多少。牛家坊村的婚俗文化馆,以实物讲述历史,以故事传递温度,或许为破解高额彩礼难题提供了最佳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