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度的中期业绩报告中,上市券商的投行业务展现出了回暖的明显趋势。数据显示,部分券商凭借股权业务的强劲动力,实现了显著的业绩提升,而债券业务则成为推动整个行业前行的重要力量。
从总体营收情况来看,上半年42家券商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累计达到了155.30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31.49亿元,实现了18.11%的同比增长。然而,行业内“马太效应”显著,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华泰证券及中信建投等头部券商稳居行业前列,净收入均超过10亿元,占据了行业总营收的大部分份额。与此同时,行业尾部则有13家券商的净收入未达1亿元。
在投行手续费净收入的增幅榜上,华安证券、国联民生、西部证券及中银证券等券商表现突出,涨幅均超过100%。然而,也有14家券商的业绩同比出现下滑,占比达到33%。其中,中原证券、太平洋证券及中泰证券的下滑幅度尤为显著,分别达到了77.89%、55.57%和47.75%。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券商的业绩下滑与合规及政策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华西证券因受到处罚,上半年未能完成任何股权融资项目;而太平洋证券则因地方债务风险管控趋严,城投债发行规模大幅缩减,叠加区域债券业务需求减弱,公司债券承销业务承压。
在行业分化态势明显的同时,2025年上半年上市券商投行业务的战略转型与升级同样引人注目。多数券商将“建设一流投行”作为核心目标,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不再局限于财富管理领域,正加速渗透至投行业务的全链条,实现从以项目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
在投行业务能力建设方面,头部券商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上竞争激烈,而中小券商则依托集团或股东背景,结合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寻求发展机会。中小券商普遍采用“股债联动”策略,通过拓展债券发行与并购重组业务,增强多元创收能力。在IPO业务中,北交所与新三板市场成为中小券商的重点发力方向;并购业务则呈现出“传统产业整合+硬科技并购”并行的格局。
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两大维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券商投行业务的分化态势更为清晰。多数券商聚焦债券市场政策机遇,实现业务突破;而少数券商则凭借股权业务的强劲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佼佼者。在债权融资业务方面,政策红利下的品种创新与区域深耕成为券商破局的关键。
具体来看,申万宏源、长江证券、财达证券、西部证券及第一创业等多家券商在债券承销业务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申万宏源的债券主承销规模和家数均创历史新高;长江证券的主承销债券数量和规模均实现大幅增长;财达证券的债券承销业务在河北省内稳居首位,并实现多省份业务的全面发展。
与债券业务的群体性增长不同,股权融资业务的亮眼表现则集中在少数券商身上。国联民生证券、华泰证券及招商证券等机构在股权主承销方面表现出色,成为推动其投行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投行业务全球化布局加速的背景下,“境内外业务协同”已成为券商开展国际投行服务的核心策略。多数券商以香港市场为核心支点,同步拓展多元境外阵地。例如,中信建投国际、招商证券及光大证券等机构以香港为核心推进一体化运营,满足企业跨市场融资需求。聚焦全球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客户覆盖升级也成为行业共同目标。
随着2025年上半年的结束,券商投行业务的下半年布局方向逐渐明朗。在服务国家战略、强化业务协同等维度上,行业已形成共性趋势。然而,基于资源禀赋与市场定位的差异,不同机构在股权、债券业务的具体发力点及创新方向上呈现出“整体趋同、局部多元”的分化特征。
部分券商将服务科技创新作为重要任务,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及并购重组等业务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同时,不少券商注重业务协同联动,涵盖股权与债券业务、境内外业务以及内部各业务条线间的协同。拓展项目储备、提升业务能力也是众多券商的共同目标。
在共性之外,不同券商的业务侧重点差异显著。例如,区域特色型券商持续强化本地优势;赛道聚焦型券商则瞄准特定领域攻坚;业务差异化布局上,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东吴证券及长城证券等机构各有侧重,通过不同策略寻找破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