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针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的会议在宁夏召开,标志着国家层面正式介入这一长期困扰农村家庭的社会难题。此次会议由中央农办组织,汇聚了来自多个省份的代表,共同探讨并部署了综合整治高额彩礼的策略,旨在推动相关治理措施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
高额彩礼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愈演愈烈,彩礼金额动辄高达数十万,导致不少家庭因婚致贫,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彩礼的过度攀升不仅扭曲了婚姻的本质,使婚姻沦为金钱交易,还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将女性物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
探究高额彩礼在农村“根深蒂固”的原因,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加之农村社会的攀比风气盛行,推动了彩礼金额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农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男性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通过提高彩礼来增强竞争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让一些家庭将彩礼视为养老的保障,进一步加剧了高额彩礼的盛行。
然而,彩礼作为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其本身并非一无是处。在传统观念中,彩礼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祝福,也是新婚夫妇新生活的启动资金。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彩礼逐渐变质,成为衡量家庭实力的“标尺”。加之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炒作,使得高额彩礼现象更加普遍,加剧了社会焦虑。
为了有效整治高额彩礼问题,各地纷纷探索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治理措施。以浙江为例,自2020年起,该省连续推出了两批婚俗改革实验县(市、区),通过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高价彩礼,为爱“减负”。一些村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来限制彩礼金额,有的地方则通过举办集体婚礼、慈善婚礼等方式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还有地方将婚俗改革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从根本上减少对彩礼的依赖。
要想彻底根除高额彩礼现象,关键在于人的转变。农村的党员干部应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抵制高额彩礼。年轻人应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明白婚姻的幸福与彩礼的多少无关。女性更应认识到,高额彩礼看似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实则将自己置于交易的境地。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向陋习挑战时,婚俗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婚俗改革不仅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工程,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没有高额彩礼的负担,乡村将释放出更多的消费潜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年轻人摆脱结婚的经济重压后,将更有信心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健康平等的婚恋观还有助于提升婚姻的稳定性,促进农村家庭的和谐。从这个角度来看,整治高额彩礼是在为乡村振兴扫清障碍、积蓄力量。
当然,整治高额彩礼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耐心和毅力。在坚持整治不放松的同时,也要尊重习俗演变的规律,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相信随着治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文明新风的普及,婚姻终将回归爱情的本质,乡村社会也将迎来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