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宁夏吴忠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农村婚俗改革迈入新阶段,由局部探索转向全面推广,短期治理向长效治理过渡。会议明确了三大攻坚方向:聚焦重点地区、聚焦长效机制、聚焦民生痛点,展现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中文化治理的深思熟虑。
高额彩礼,这一长期困扰农村地区的“文化梗阻”,不仅在经济上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还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上造成深远影响。在宁夏同心县,三年前当地平均彩礼高达18.6万元,导致不少家庭因婚致贫。然而,如今同心县集体婚礼上,52对新人以公交婚车巡游县城,许下“零彩礼”承诺,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转变背后,是高额彩礼对农村社会的多重挤压:经济上,彩礼成为农村家庭的巨大财务负担;社会上,性别失衡加剧了婚恋市场的扭曲;文化上,传统彩礼的“礼俗”内核异化为“财富展示”,扭曲了婚姻的本质。
宁夏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示范区,其成功经验具有标杆意义。宁夏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轮驱动,推出“零彩礼礼遇卡”,新婚夫妇及双方父母可享受多项优惠待遇,如免费公交、景区门票折扣等。同时,设立“新风积分制”,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治理积分体系,积分可兑换家电、农资等实物,激发了村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宁夏还通过产业支撑破解经济依赖,构建多元产业矩阵,提高农村青年收入,开发“彩礼置换”产品,如“彩礼变股金”模式,既减轻男方负担,又为女方家庭提供长期收益。
在法治保障方面,宁夏制定《农村彩礼纠纷调解规范》,明确彩礼返还比例与婚前财产认定标准,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对哄抬彩礼的媒婆纳入行业禁入名单,对零彩礼家庭授予“文明新风户”牌匾。这一系列“软约束+硬手段”的组合拳,有效遏制了高额彩礼现象。
为了构建长效治理机制,中央农办部署的整治方案凸显三大战略转向: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制度化治理”,建立全国彩礼动态监测系统,推行“彩礼指导价”制度;从“单一部门行动”转向“全社会协同”,构建多元婚恋服务平台,发动新乡贤力量参与调解;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能力提升计划”,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引导青年就近就业,降低婚恋成本。
在文化重构方面,各地积极探索,重塑仪式内涵,创新传播载体,构建新型代际关系。例如,山东曲阜设计出“新六礼”婚仪流程,剔除索要彩礼环节;宁夏拍摄的微电影《彩礼之外》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陕西袁家村老人主动放弃彩礼要求,成为新风尚。这些举措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婚恋观念,更在重塑中国农村的社会伦理。
此次全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的召开,不仅是对宁夏等地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更是对我国农村婚俗改革的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量,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