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行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出炉,市场分化显著,头部企业表现强劲,部分中小企业仍挣扎于亏损边缘。
截至8月30日,A股市场中已有22家生猪养殖企业公布了半年报。数据显示,18家企业实现了盈利,总盈利额高达200.4亿元。牧原股份以净利润105.3亿元独占鳌头,同比增长高达1169.77%,相当于每日净赚超过5800万元。然而,与此同时,罗牛山、正虹科技等公司却仍深陷亏损泥潭,整个行业的“成本淘汰赛”愈发白热化。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头羊,其半年报尤为引人注目。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不仅净利润大幅增长,总营收也达到了764.63亿元,同比增长34.46%。牧原股份的成功得益于“量价齐升+成本严控”的双重战略。上半年,公司共销售生猪4691万头。
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亮眼的业绩源于多年来对主业的专注、技术的深耕以及管理创新,这使得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养殖成本持续下降。截至2025年7月,公司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低于11.8元/公斤,较年初下降了1.3元/公斤。
另一生猪养殖巨头温氏股份同样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上半年,温氏股份营业总收入为498.52亿元,同比增长5.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75亿元,同比增长159.12%。温氏股份的养猪业务成为其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上半年累计销售生猪1793.19万头,同比增长15.6%。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上半年,公司养猪业务的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同时生猪价格淡季不淡,整体盈利状况良好。上半年,公司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12.4元/公斤,同比下降约2.4元/公斤。公司认为,未来养猪成本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除了头部企业外,部分中型猪企也通过精准的战略调整实现了业绩的逆袭。神农集团上半年净利润为3.88亿元,同比大增212.65%。其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成为行业降本的佼佼者。神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进一步从断奶成本、饲料成本等方面挖掘成本下降空间。
曾一度陷入困境的傲农生物也成功扭亏为盈,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61亿元。傲农生物通过破产重整、剥离闲置资产等方式缩减了债务规模,实现了轻装上阵。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通过司法重整,公司卸下了历史包袱,现在更加聚焦优势产区,不再盲目扩张。
然而,并非所有猪企都能享受到行业的红利。部分企业仍面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压力,凸显出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德康农牧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4.3%,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4.06%。京基智农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97%,受饲料业务和禽养殖业务拖累。
罗牛山上半年净亏损671.71万元,同比下降102.61%。正虹科技虽然亏损额同比缩小,但仍实现净亏损799.6万元。部分中小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也在逐渐退出市场。山东济宁养殖户刘军表示,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而猪价却难以提升,使得中小养殖户的日子愈发艰难。
从各家猪企的半年报来看,2025年上半年生猪行业的竞争逻辑已从“拼规模”转向“拼成本”。无论是牧原、温氏的高增长,还是傲农的扭亏为盈,都离不开“降本增效”这一核心策略。成本控制已成为行业生存的门槛,未来能在行业中生存的企业或将具备将完全成本控制在13元/公斤以下的能力。
生猪养殖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养殖巨头加速向下延伸产业链,如牧原等头部企业发展屠宰业务,通过一体化运营提升利润。同时,屠宰企业也在反向控制上游,通过“订单养殖”锁定低价猪源,稳定利润空间。整个行业正在从量向质转变,企业不仅要会养猪,更要养好猪,满足消费者对安全、营养、美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