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一袋缺失生产日期的燕麦脆引发的风波,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将永辉超市与胖东来这两个零售巨头卷入舆论漩涡。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消费者在永辉超市河南郑州信万店购买了一袋胖东来品牌的燕麦脆,回家后却发现包装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关键信息“不翼而飞”。这袋燕麦脆,作为胖东来自有品牌中的明星产品,一直以其高品质著称,而此次却在永辉超市的销售环节出现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永辉超市迅速作出反应,9月1日,郑州信万店客服人员通过媒体回应称,已将该款燕麦脆下架,并正在进行进一步核查。永辉超市的这一举措,虽然体现了其对待消费者投诉的积极态度,但并未能平息公众的质疑之声。
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标签的规范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要求。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不仅是消费者判断食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更是企业对产品质量承诺的体现。缺失这些信息,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更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胖东来与永辉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让此次事件更加引人注目。自2024年5月胖东来宣布对永辉超市进行“帮扶”以来,胖东来的自有品牌商品被大量引入永辉超市,成为其吸引顾客的“流量密码”。然而,此次事件的曝光,却让这张“流量密码”上的“漏洞”暴露无遗,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讨论异常激烈。有人调侃这是“流量的代价”,认为在胖东来与永辉的合作中,商品被大规模引入,但管理流程可能并未完全同步。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机器漏刷或批次问题,毕竟胖东来的品控一向严格。但更多的人开始质疑胖东来对其自有品牌商品的监管力度,以及永辉在引入商品时是否承担了足够的审核责任。
此次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一袋燕麦脆。它再次提醒公众,生产日期等食品安全标识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食品安全的“生命线”。无论品牌多大、品控多严,一旦在这一环节出错,就可能被消费者抓住“把柄”,对品牌声誉造成致命打击。同时,它也暴露了胖东来与永辉合作中的“管理缝隙”,以及整个零售行业在食品安全标识管理上的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