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券商托管业务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多家券商主动放弃了基金托管资格的申请。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新规对基金托管业务准入门槛的大幅提升。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将证券公司托管业务的净资产门槛由200亿元上调至300亿元,并增设了持续经营需保持50亿元托管资产规模的“持营保牌”要求。这些硬性指标让不少中小券商望而却步,纷纷选择撤回申请。
截至今年8月29日,原本排队申请基金托管资格的7家券商中,仅有东吴证券仍在坚持,其余如渤海证券、财信证券、西部证券、湘财证券等均已撤回了申请。业内专家指出,新规的出台不仅提高了准入门槛,还完善了退出机制,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的洗牌。
与此同时,托管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争取客户,券商纷纷转向“托管+”模式,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然而,托管外包业务的费率却持续下滑,内卷现象严重。尽管这类业务重服务、重投入,需要大量成本支撑,但整体费率水平仍在不断下降。
面对这一挑战,头部券商看到了巩固市场地位并发展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机遇。国泰海通证券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正积极推动托管业务向“托管+”综合服务转型,不仅提供传统的托管基础服务,还增加了投资绩效分析、产品策略及风险监控等增值服务。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跨境服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托管+”综合服务体系。
而华安证券则选择了避开与头部券商的同质化竞争,重点服务区域内的成长型私募,提供“陪伴式”服务。他们的“托管+”综合服务深度融入客户价值链,从前端的产品设计合规咨询、新规政策解读,到中端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再到后端的清盘支持和后续产品发行资源对接,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闭环。
然而,托管业务本质上是风险与效率的平衡。尤其是在私募基金这类业务场景复杂、时效性要求高的领域,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华安证券和国泰海通证券均表示,已将合规风控提升至战略层级,推动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风控”转变。他们建立了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动态风控体系,覆盖全流程,确保业务风险可控。
尽管如此,券商托管业务仍面临一些隐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价格战”。私募托管市场已成为“红海”,托管费率远低于合理水平。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中小型托管机构已难以看到盈利的可能性,大型托管机构也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这不仅可能影响券商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持续投入,还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敞口。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和变革,券商托管业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未来,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