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上海举办的一场创投论坛上,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重要合伙人朱啸虎分享了他对当前AI产业最新发展的见解,并针对创业者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
朱啸虎以生动的比喻形容投资AI创业公司的现状:“这就像放飞一群鸽子,虽然其中可能有一两只能够直冲云霄,但绝大多数最终还是会落回地面。能够取得成功的,绝对是极少数。”
他提到,备受期待的GPT-5并未带来颠覆性的突破,这一波AI技术的上限已经逐渐清晰。如今,虽然AI Agent应用的创业门槛和成本显著降低,但市场竞争却愈发激烈。为了留住用户,创业者必须在产品上精雕细琢。他建议创业者应避开与大厂的直接竞争,“所有的竞争优势都应在AI领域之外寻找”。
朱啸虎指出,AI技术的能力上限已经显现。他提到,数据瓶颈和推理天花板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盲目增加模型参数和数据量,不仅无法提升AI的智力水平,反而可能损害其性能。他甚至从哲学角度调侃道,如果AGI(通用人工智能)真的那么容易实现,那这个世界很可能就是虚拟的。而现在AGI实现的难度,反而证明了这个世界可能还保留着一丝真实性。
不过,朱啸虎认为这对创业者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因为随着AI模型能力上限的明确,提升速度放缓,创业的机会反而可能增多。他提出,未来两三年内,模型小型化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通过精简和提炼数据,降低模型使用成本。
朱啸虎还观察到,今年中美两国AI应用的Token消耗量急剧增加,这表明大家开始从卷大模型研发转向卷Token消耗和应用落地。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去年的AI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字领域,而今年语音类AI应用开始爆发,语音模型已经非常成熟,用户几乎无法分辨出AI与人的声音差异。
他预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基于视频的各种AI应用也将迎来爆发。在AI时代,所有内容都将是实时生成的。虽然目前还存在一定延迟,但未来两三年内,延迟可能会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类产品具有巨大潜力,甚至可能颠覆现有的内容生成方式。
尽管AI Agent应用的创业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但竞争却更加激烈。朱啸虎指出,现在硅谷的VC通常要等产品上线并实现一定收入后才会投资。在中国,虽然很多创业公司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收入,但要持续保持增长却非常困难。真正能爆发式增长的应用,门槛仍然很高。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朱啸虎给创业者提出了明确建议:远离大厂的直接竞争领域,在AI之外建立竞争优势。他强调,由于大模型能力扩散迅速且容易被模仿,因此想在AI技术本身建立竞争优势几乎不可能。企业必须在AI之外寻找壁垒,如编辑能力、复杂工作流整合能力等。
朱啸虎还分享了几个成功案例,如他们投资的一家AI创作者社区公司,通过提供复杂的编辑能力,实现了文生图的商业化。他还提到了AI在会议纪要、专有硬件、线下销售赋能等方面的应用,强调这些领域虽然技术门槛可能不高,但实用价值大,创业机会多。
最后,朱啸虎特别提到了AI眼镜的量产细节问题,认为这些硬件细节的优化必须在大湾区完成,因为这里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所有供应商并解决问题,这是中国创业者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