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民营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国家税收、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均超过半数,其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活力、产业竞争力及长远发展前景。
近日,全国工商联揭晓了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揭示出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的新态势。
相较于往年,今年上榜的民营企业500强在规模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入围门槛跃升至270.2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高达43.05万亿元,户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2%,达到861.02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数量增加至105家,彰显了民营企业的强劲实力。
位于浙江嘉兴的工业区,展现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活力。
在经济效益方面,民营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和达到1.80万亿元,户均净利润增长6.48%,达到36.05亿元。净利润超过5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的企业数量分别增至70家、34家和19家,进一步凸显了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依然是民营企业的聚集地。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占据了榜单的绝大多数席位,合计超过六成,显示出这些地区民营经济的强大集聚效应。特别是浙江,连续27年位居上榜企业数量榜首,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
从全国范围来看,民营企业500强覆盖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西藏、青海、黑龙江和甘肃四地尚未有企业上榜。这一分布情况与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偏重传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因素有关。
按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以397家上榜企业遥遥领先,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上榜62家、37家和4家。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市场化经验和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在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依然是民营企业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浙江,上榜的107家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比高达63.6%,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制造业的占比相接近。同时,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浙江上榜企业中不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制造以及新材料领域的佼佼者,展现出制造业在新兴领域的布局与突破。
浙江民营经济的变化与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高度契合。近年来,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热点。例如,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凭借在电池技术研发上的突破,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半导体行业中的企业在芯片制造、存储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人工智能企业则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车载、工业互联等细分赛道,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榜单发布时指出,科技型企业在500强企业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表明我国民营经济在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企业对研发和技术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对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领域的引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