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巴菲特眼中的好生意:经济特许权与长期透视盈余

   时间:2025-08-30 01:21:40 来源:投资家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991年,全球局势风云变幻,海湾战争的硝烟与华尔街的风暴交织成一幅动荡不安的图景。这一年,对投资巨擘沃伦·巴菲特而言,同样意义非凡。

海湾战争的爆发,不仅让CNN凭借即时战地报道声名鹊起,也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公众的目光被战争画面牢牢锁定,广告商们开始犹豫,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遭受重创。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前夕,冷战格局逐渐瓦解,全球资本流动暗潮汹涌。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菲特临危受命,被推到了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的前台。这家华尔街投行因国债交易丑闻而陷入危机,巴菲特出任董事会临时主席,对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解雇了包括古弗兰在内的35名高管,重塑公司文化;对外则积极配合监管调查,公开道歉并承诺合规。他掷地有声地表示:“公司亏损尚能理解,但若名誉受损,我绝不姑息。”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文化基石。

同年夏天,巴菲特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首次会面。原本盖茨只安排了半天的行程,打算匆匆结束午餐,然而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桥牌到慈善,从信息科技到资本分配,话题广泛而深入,一聊便是十一个小时。这次会面不仅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友谊,还催生了后来的“捐赠誓言”,让盖茨在慈善理念上发生了转变。盖茨坦言,成年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就是沃伦·巴菲特,他一直是慷慨的终极榜样,也是第一个引导他“捐出全部财富”的人。

1991年还是巴菲特首次大规模跨出美国市场进行投资的一年。他以2.65亿美元购买了英国健力士酒业(Guinness)的大量股份,这家公司不仅拥有著名的黑啤品牌,还持有轩尼诗和LVMH的部分权益。这一举措标志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正式迈出了全球化投资的第一步。

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他提到了“内在价值”与“投资人透视盈余”的概念。他强调,投资者的目标应是构建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本质上就是一家“公司”,能够在未来十年左右为自己创造最大化的透视盈余。这种思维方式迫使投资者关注长期业务前景,而非短期股价波动,从而有助于提升投资收益。巴菲特认为,虽然长期来看,投资决策的记分板终将体现为市场价格,但价格终究是由未来盈利决定的。因此,投资者应该像棒球运动员一样,紧盯球场而非记分板。

巴菲特在信中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经济特许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是公司最宝贵的护城河,是能够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他以报业为例,指出随着零售模式的巨变以及广告娱乐选择的激增,昔日传媒巨头的经济护城河正在持续坍塌。他强调,经济特许经营权源于满足三大条件的商品或服务:被需要或渴求、顾客认为无可替代、可自主定价。具备这三个要素的企业能够主动定价,并获取超高的资本回报率。更重要的是,特许权具有容错性,即便管理层平庸,也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

在谈到企业收购标准时,巴菲特列出了六条原则:大型收购(税后利润至少达到1000万美元)、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企业在使用很少或没有债务的情况下就能获得良好的净资产回报率、管理层在位、业务简单、要有报价。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企业收购,也同样适用于普通股投资。

在巴菲特看来,选公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首先是要看得懂公司的业务;其次是要选择好生意,即具备经济特许权的公司;再者是管理层要靠谱;最后是价格要合理。他提出了两个评估角度:一是投入产出比,将公司分为极品、优秀和可怕三个等级;二是经济特许权强度,将公司分为垄断、经济特许权、弱特许权、强生意和普通生意五个等级。他强调,经济特许权是成为极品和优秀生意的必要条件。

巴菲特还谈到了规模优势是否算作护城河的问题。他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从他对经济特许权的定义和强调中可以看出,规模优势并不等同于经济特许权,它不足以构成企业长期竞争的壁垒。

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哲学不仅影响了无数投资者,也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他的每一次决策、每一封信都蕴含着深刻的投资哲理和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学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