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一场波澜壮阔的能源迁徙正悄然改变着国家的能源版图与经济布局。从西部北部的广袤大地,风能、太阳能以及丰富的煤炭资源,正通过一系列超级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北煤南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沿海的繁华都市,成为点亮城市灯火与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一场关于“十四五”能源发展的专项发布会上透露,东部地区高达40%的能源需求依赖于这些横跨数千里的“能源大动脉”。这些超级工程,宛如中国能源体系的生命线,不仅重塑了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格局,更在全球能源危机频发的背景下,成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
中国的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西部北部地区能源富集但经济相对滞后,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却能源短缺。这一国情催生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能源输送体系。以“西电东送”为例,已形成北、中、南三大输电通道,煤电、水电、新能源三类电源相互配套,通过绿电交易,有力支撑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今年夏季,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启动跨区电力交易,将广东、广西、云南的富余电力输送到华东地区,区域绿电交流日益频繁。
“西气东输”则是我国最长的输气管道,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起始,直达上海,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管网集团在“十四五”期间,在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新建投运了多条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日均分输量超过1.45亿立方米,为超2亿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十四五”期间,中国的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不仅有力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东部经济大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加速建设,电力交易品类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完善,省内交易与省间交易并存,年度、月度交易与日内、实时交易互补,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品种日益丰富。
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中国的能源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将塞北的风转化为湾区的灯火,关键在于发得出来、送得出去、用得起来。这背后,是一个正在加速构建中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0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其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随着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的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顺畅地自由流动。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的能源大动脉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传统能源大动脉主要解决“有电用”的问题,而未来,它们将更多地承担输送“零碳电力”的任务。未来的电网不仅是输电通道,更是集能量、信息、碳排放于一体的三重路由。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等用户侧资源将大量并网,电网必须具备实时互动能力,确保每一度绿电都能被精准、高效地利用。
为了应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特点,中国正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提升风光电发电预测精度,并通过风光水火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自主调节和主动支撑能力。同时,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要求,并积极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建设。
从沙漠戈壁到滨海都市,从呼啸的北风到璀璨的灯火,这场跨越千里的能源迁徙不仅是中国能源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数万工程师与建设者共同构建的能源网络,正成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支撑能力的重要体现,书写着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