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城中国以其背靠中交集团的强大背景,在房地产市场上频频发力,目标直指行业前十。然而,这份雄心壮志背后的代价,却在近期发布的2025年中报中显露无遗。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的营收约为53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约160亿元,降幅高达23.3%。更令人惊讶的是,公司股东应占净利仅为2.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0.45亿元相比,几乎暴跌了九成。
从营收结构来看,绿城中国旗下的物业销售收入占据了绝对大头,达到496.5亿元,但同样遭遇了22.1%的同比下滑。其中,杭州和上海两大市场贡献了近七成的总收入,尤其是杭州,占比高达45.1%。这意味着,这两个市场对绿城来说至关重要,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其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楼市的持续低迷,上海近期迅速出台了房地产放松政策,试图提振市场信心。然而,对于绿城来说,杭州和上海的高端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一线品牌地产央国企巨头林立,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在绿城的中期业绩会上,行政总裁郭佳峰坦言,过去杭州的房价控制较为严格,导致很多高端需求被压制。但近两年来,随着优质地块的供应增加,这些需求开始逐步释放。然而,他也表示,高端市场的热度能否持续仍是一个未知数,绿城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投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绿城在拿地方面一直保持着激进的态度。去年8月,绿城在上海滨江摘得了全国单价地王,随后又在杭州拿下了钱塘江北岸的单价地王。今年4月,绿城再次以高溢价抢得杭州萧山地王。今年上半年,绿城新增了35个拿地项目,权益地价高达362.34亿元,货值约907亿元,其中包括了多个城市的地王。
然而,这种高举高打的拿地策略也给绿城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压力。截至今年6月底,绿城中国的银行存款及现金合计668亿元,较去年底有所减少。同时,总借贷约1430.3亿元,比去年底增加近60亿元。净负债率和净负债率均有所上升,显示出绿城的财务压力正在加大。
尽管如此,绿城仍然表示,其存货高周转和融资顺畅是其拿地投资的底气所在。通过优化债务结构,绿城试图降低财务风险。然而,今年2月,绿城以高达8.45%的年利率发行了5亿美元票据,这也暴露出其在财务安全方面并非无懈可击。
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下,绿城中国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如何在保持规模扩张的同时,确保财务稳健和业绩稳定,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