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璀璨舞台上,雷军与董明珠的交锋,曾以一桩轰动一时的“10亿赌约”为人津津乐道。2013年12月12日,第十四届颁奖盛典上,两位业界领袖并肩领取荣誉,却也在聚光灯下种下了未来竞争的种子。
雷军,小米科技的创始人,以互联网思维挑战传统,大胆预言五年内小米的营业额将超越格力。董明珠,格力电器的掌舵人,以实体制造业的坚实壁垒回应,不仅否定了这一可能性,还将赌注加码至10亿,一时激起千层浪。
这场赌约,借助央视的平台,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五年时光荏苒,2019年,小米与格力相继发布年报,揭晓了初步的答案:小米营收1749.15亿元,而格力则以1981.2亿元略胜一筹,董明珠笑到了最后,却大度地未向雷军索取那象征性的10亿。
然而,故事远未结束。次年,局势逆转,小米以2058.4亿元的营收超越了格力的1981.5亿元,预示着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正在酝酿。时至今日,小米与格力的营收差距已愈发明显,2024年,小米全年营业收入高达3659亿元,几乎是格力1891.64亿元的两倍。
尽管两家企业分属不同领域,本不应直接比较,但小米的跨界之举,却让格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期,有消息称小米在中国空调线上市场份额已超越格力,占据第二的位置,这一消息迅速被小米高管转发,引发了广泛讨论。
面对这一“危机”,格力电器迅速作出反应,其市场总监朱磊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质疑该数据的真实性,并指出根据奥维云网的公开数据,格力在7月线上市场仍保持领先地位。随后,媒体再次查询奥维云网数据,发现7月份线上空调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为美的、格力和小米,格力虽未夺冠,但地位依然稳固。
近年来,小米空调业务异军突起,尤其是2024年财报显示,空调销量突破680万台,同比增速高达50%。今年夏季,东北地区罕见高温,空调需求激增,小米凭借线上优势和智能化生态,在东北地区销量同比激增20倍,进一步缩小了与格力的差距。
回望12年前的“10亿赌约”,它不仅是雷军与董明珠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业态两种模式的碰撞。格力凭借科技研发与实体制造的深厚积淀,构建了坚实的护城河;而小米则依靠互联网模式的裂变潜力,迅速崛起。这场赌约虽未演变成零和博弈,却促使两家企业相互学习,共同进化。
格力积极拥抱线上渠道,董明珠亲自开通“董明珠的店”,开启线上转型之路;小米则走出轻资产模式,涉足重资产领域,不仅进军造车行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家电工厂。小米武汉家电工厂于2024年11月开工建设,今年8月已实现量产,专注于空调生产,规划产能高达600万台。
如今,小米与格力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营业额之争,而是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这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唯有不断创新,勇于跨界融合,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