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埃斯顿港股IPO之路:巨亏短债压顶,外资撤离能否破局?

   时间:2025-07-14 18:56:35 来源:金融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近日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意图进军香港主板市场。根据公开的招股书内容,该公司计划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扩大全球生产规模、海外并购、研发项目投资、提升全球服务网络及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偿还部分现有债务。

然而,在光鲜的IPO计划背后,埃斯顿正面临多重严峻挑战。业绩的急剧下滑、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外资撤离的趋势,都为这次上市之路增添了不确定性。

近年来,埃斯顿始终坚持“All Made By Estun”的全产业链战略,凭借在自动化核心部件与运动控制系统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汽车、锂电、光伏等多个行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但2024年,公司业绩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成为其上市之路的一大隐忧。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09亿元,同比下降13.8%;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8.10亿元,同比下滑高达700.1%。这一亏损几乎耗尽了公司自2015年上市以来累积的所有净利润。

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公司的核心业务承压严重。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收入同比下降16.04%,全资子公司德国克鲁斯受市场需求疲软和通胀压力影响,营收大幅下降。同时,公司在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也显著减少。另一方面,资产减值进一步加剧了亏损。2024年,埃斯顿对四家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3.45亿元,并对账款、存货等计提资产减值1.22亿元,两项减值合计达到4.67亿元。

尽管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出现一定回升迹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3.43%至1263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仅盈利416.7万元,显示出核心盈利能力依然薄弱。华泰证券预测其2025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为0.32亿元,与2022年和2023年的盈利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盈利复苏前景尚不明朗。

在研发方面,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仍处于攻关阶段,充满不确定性,但埃斯顿依然维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08亿元、3.89亿元和4.42亿元,持续增加的研发费用已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如何在长期技术投入与短期盈利压力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埃斯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的债务压力也在持续加大。2022年末至2024年末,公司总负债从51.81亿元攀升至82.48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末已增至90.53亿元。其中,流动负债达63.8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有13.48亿元,短债规模远超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从2022年的62.79%攀升至2024年的81.34%,其中有息负债率也从34.31%升至43.10%。现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运营主要依赖于融资性现金流。尽管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有所好转,但面对庞大的流动负债,仍显捉襟见肘。

外资撤离也是埃斯顿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港股市场中,外资及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但近年来,外资机构对埃斯顿的信心逐渐减弱。2021年定增时,多家外资机构曾积极参与,但如今已纷纷减持离场。陆股通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也大幅下降,从2022年的峰值23.71%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21%。曾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的重量级外资机构,如富达国际、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巴克莱银行等,在最新披露的股东名录中已全部消失。这一系列变动清晰地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埃斯顿当前投资价值的谨慎态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