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仅30天,打破十年“加长版”惯例
近期,关于今年三伏天仅持续30天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自2015年至2024年,连续十年三伏天都长达40天,今年的“瘦身”版三伏天确实令人感到意外。
根据历法和传统文化分析,今年的三伏天具有四大独特之处,或预示着气候和年景的不同寻常。那么,今年的三伏天究竟何时开始?又会有多热?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不一样的三伏天。
今年的三伏天时间确定为: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形成了十年一遇的“短版三伏天”。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而第三个庚日恰好是7月20日,标志着三伏天的开始。中伏从7月30日开始,末伏从8月9日开始,整个三伏天在8月18日结束,次日正式出伏。上一次出现“短版三伏天”还是在2015年,距今已整整十年。气象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出现较晚,导致中伏仅有10天。
对于这一变化,网友们反应不一。有人欢喜,认为少熬10天高温是“三伏天浓缩版”,甚至开玩笑说温度将直接进入“狂暴模式”。但也有人担忧,认为天数减少可能导致温度更高,戏称为“高温压缩包”,担心今年的高温将更为猛烈。
关于今年的三伏天,民间还有四大“预言”值得关注:
一、晚入伏,高温或更集中。今年7月20日入伏,是近十年来最晚的一次。老人们常说“晚入伏,热得毒”,意味着虽然入伏晚,但高温可能会更加集中和强烈。然而,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晚入伏或许能让高温期与作物生长关键期错开,有利于作物生长。
二、母伏,闷热且多雨。今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双数,按照民间说法是“母伏”。虽然“母伏爽”,但这里的“爽”指的是闷热感相对温和,雨水会比较多。这有助于缓解高温,带来短暂的清凉。
三、秋包伏,立秋后仍热。今年8月7日立秋,但末伏要到8月9日才开始,即“秋包伏”。这意味着立秋后还会有较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即“秋老虎”。不过,由于今年立秋后三伏天仅剩12天,“秋老虎”的威力或有所减弱。
四、处暑出伏后,五谷丰登。今年8月19日出伏,而处暑节气在8月23日,即“处暑出伏后”。这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处暑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面对即将到来的三伏天,公众应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饮食方面,可遵循传统习俗,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三伏吃烙饼摊鸡蛋,既补充营养又开胃解暑。生活方面,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并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以免引发“空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