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高调宣布启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意图重塑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然而,这一举措却意外触发了中国早已酝酿多年的战略反击——新版《矿产资源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在稀土产业的全球博弈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美国此次联手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借“四方安全对话”之名,行稀土供应链争夺之实。其背后的焦虑显而易见:美军F-35战机、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均深度依赖中国稀土。面对这一现状,美国急欲牵头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稀土产业链。
然而,四国联盟看似紧密,实则各怀心思。日本在关税谈判中与美国陷入僵局,双方难以达成共识;印度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尤为严重,如何在美中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大难题;澳大利亚则在美国核潜艇技术和中国市场之间摇摆不定。联盟内部的裂痕,为中国的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面对四国的联手施压,中国并未坐以待毙。新版《矿产资源法》的实施,不仅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写入立法宗旨,还确立了战略性矿产目录,对部分关键矿种实施保护性开发。这一法律层面的革新,为中国的稀土资源管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稀土集团也进行了高层人事调整,新任管理团队更年轻、更专业,标志着中国稀土战略转型的加速。在产业层面,中国实行民用与军工产业分轨管理,确保稀土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技术层面,中国则提前布局替代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安全审查,严防技术和资源流失。
在打击稀土走私方面,中国同样不遗余力。行动小组持续升级海关执法设备,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提高货物识别率,成功查获多起稀土走私案。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国内稀土市场的秩序,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依法治理稀土产业的决心。
中国的反制措施迅速产生了效果。日本启动“中国+1”采购策略,试图分散供应链风险;美国则被迫启用离岸深海开采项目,但技术差距使其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这场博弈的本质,其实是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联盟重构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但四国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却让其计划屡屡受挫。
而中国则以修法和产业调整为基石,通过法律设红线、国际合作建闭环,牢牢掌握了资源安全的主动权。在全球资源格局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这场博弈早已超越稀土本身,成为规则制定权与产业主导权的较量。中国的策略清晰而坚定:合作需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任何单边施压都无法动摇其依法治理的决心。
当四国外长在华盛顿宣布联盟成立时,中国已用行动作出了回应。一部等待了29年的法律修订,一次稀土产业管理层的全面更新,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稀土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在未来的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中,中国才是真正的规则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