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标志着这家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迈出了上市的关键一步。若成功上市,翼菲科技有望成为港股市场中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的首家上市公司。
然而,翼菲科技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稳固。尽管产品线不断扩展,且成功进军海外市场,但公司至今尚未实现盈利。过去三年间,累计亏损达到了2.38亿元。同时,公司现有的产能利用率并未饱和,未来募资后的产能扩张能否有效消化,仍需市场检验。
更令人担忧的是,翼菲科技的大客户收入贡献波动较大,且各业务的毛利率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这些现象揭示了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有所下降,而销售及营销费用占比却大幅上升,引发了“重营销轻研发”的担忧。
翼菲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集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控制系统开发、视觉系统开发以及提供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其产品包括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等,广泛应用于上下料、分拣、组装等多个自动化功能领域。据创始人张赛介绍,翼菲科技的机器人已参与到富士康、蓝思科技、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的产线建设中。
尽管营收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但翼菲科技目前仍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超过半数,而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更是从超过七成下滑至不足三成。这种大客户收入贡献的剧烈波动,无疑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在研发方面,翼菲科技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研发费用率却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却大幅增长,销售费用率攀升至两位数。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趋势,或许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与行业龙头相比,翼菲科技的研发实力和专利数量仍有较大差距。
翼菲科技的毛利率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报告期内,公司的综合毛利率起伏较大,机器人本体业务和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也呈现出不同的走势。尽管公司解释称,机器人本体毛利率的提升得益于技术升级和量产过渡等因素,但这种波动仍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在招股书中,翼菲科技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将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海外业务网络发展等多个方面。然而,在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公司未来的产能扩张能否有效消化,仍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翼菲科技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的经营挑战,公司能否利用募集资金有效提升技术壁垒、优化业务结构、控制成本并最终实现盈利,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