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星巴克出售经营权保留品牌权:外资以知产为盾,实现退与进的智慧布局

   时间:2025-11-07 12:34:2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则重磅公告近日引发咖啡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星巴克宣布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转让给博裕资本。这一举动标志着,这家曾被视为外资直营模式标杆的企业,正式开启了经营权转让的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售了大部分股权,星巴克依然牢牢掌控着商标、品牌、配方、店面设计及供应链标准等核心资产,确保品牌调性与产品品质不受影响。

类似的商业策略在跨国餐饮领域早有先例。2016年,百胜集团(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将中国业务经营权剥离,成立独立运营的“百胜中国”并推动其赴港上市;次年,麦当劳通过与中信资本、凯雷基金合作,成立“金拱门中国”,完成经营权转移。这两起交易的核心逻辑均在于:品牌总部退出日常运营,但通过保留品牌授权与知识产权,持续掌控品牌发展方向。标准化流程背后的油温控制、制作时间、口味调试等细节,正是知识产权体系发挥作用的体现。

当前,星巴克成为这一模式的第三位践行者。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均已度过高速增长期,面临本土品牌竞争加剧、运营成本攀升、市场增速放缓等多重挑战。将经营权交由本地资本接管,既是应对现实困境的务实选择,也是基于商业逻辑的深层布局——通过转让经营权降低运营风险,同时依托品牌授权、供应链溢价等渠道获取长期收益。正如知识产权领域专家所言,商标与品牌授权是企业的“最后防线”,只要核心IP未被转让,总部便可通过授权费、使用费及供应链合作实现持续盈利。

从“直营神话”到“品牌主权”,外资企业的退出策略呈现出两种典型路径:

第一种是“转让经营权、保留品牌权”。麦当劳、星巴克、可口可乐等企业通过出售门店或生产环节的经营权,换取本地资本注入,但严格把控商标、配方、门店手册等核心资产。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消费品牌在跨国布局时选择此类模式,既降低运营风险,又维持品牌控制力。

第二种是“整体出售品牌与资产”。IBM PC、飞利浦照明、GE小家电等企业将商标、专利、渠道一次性转让,但要求买方支付“未来十年现金流折现”的高额对价。这类交易在跨国并购中占比不足5%,却因涉及核心资产转移而备受关注。例如,IBM出售PC业务的前提是该板块已非核心资产,且通过溢价交易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联想则凭借4亿美元现金及投行支持,完成对IBM PC的收购并承担整合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品牌转让中占据主动。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频发商标纠纷:印尼代理商抢注英文商标后反告原创企业侵权;中东经销商私自更换产品包装导致消费者误认;欧洲展会前夕,企业因商标被华人抢注而被迫支付高额“赎名费”。这些案例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将知识产权视为“可削减成本”,而非“核心战略资产”。真正的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产品覆盖全球市场,更需确保品牌名称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

对于企业而言,“转让”或“保留”品牌的核心在于算清账本:若选择一次性出售,需参照IBM模式,确保交易价格覆盖未来十年现金流,并附加竞业限制、回购条款等保障;若选择保留品牌,则需借鉴星巴克经验,将商标、配方、门店手册等拆分为专利、版权、商业秘密,并在合同中明确授权期限、业绩红线、品质否决权及到期无偿收回等条款。唯有先锁定知识产权,再谈合作条件,方能避免陷入“有销量无产权”的被动局面。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