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住集团20周年伙伴大会上,创始人季琦提出一个引发行业热议的观点:中国酒店业下一阶段的核心机遇在于供给侧深度改革。这一论断直指当前行业痛点——酒店数量看似饱和,但优质供给严重不足。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客房数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优质酒店占比不足15%。多数酒店陷入"三无"困境:无品牌背书、无标准体系、无稳定客源。地产系酒店沦为商业综合体的配套装饰,单体酒店则在OTA平台挤压下利润微薄。以北京为例,2025年上半年1600家限额以上酒店总利润仅6000万元,单店日均盈利不足200元。
需求端的变化更为显著。当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能住就行",转而追求床品舒适度、空间美学、服务细节等品质要素。银发族群体展现出惊人消费力,他们既要求防滑设施、照明亮度等适老化设计,又愿意为优质体验支付溢价。这种消费升级倒逼行业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季琦将市场机会具象化为"三个三维模型":在地域维度上,一线城市进入品质创新阶段,省会城市承接消费升级红利,县域市场连锁化率不足20%蕴含巨大空间;客群维度中,4亿中产阶级构成消费基本盘,奢侈消费追求极致体验,平价市场依赖规模效应;年龄维度里,青年市场需要社交属性,中壮年群体看重效率品质,银发族关注细节安全。
针对投资痛点,华住推出"双三好"解决方案。选址层面强调客源匹配度而非单纯追求黄金地段,租金模式创新采用"保底+分成"降低风险。产品开发拒绝"一刀切",经济型品牌海友在上海核心区实现200元价位段的品质突破,中端品牌全季通过东方美学设计实现高复购率,高端品牌施柏阁成功引入德国奢华酒店管理经验。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华住构建的产业生态。30个品牌覆盖90-3000元价格带,模组化装修使工期缩短30天、成本降低20%。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10秒入住、AI预测需求、超级店长统筹运营。20年累计接待20亿人次形成的消费惯性,带动装修、布草、智能设备等产业链创造近3000亿元投资价值。
这种确定性优势在行业动荡期尤为凸显。当其他酒店还在为客源发愁时,华住体系每天有27万人次选择其品牌。消费者习惯了汉庭的智能马桶圈、全季的茶空间、花间堂的文旅体验,这种消费依赖构筑起深厚的品牌护城河。季琦的"看好中国"论断,实质是对14亿人口出行需求持续释放的坚定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