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一种意想不到的商品正悄然走红——奶茶包装袋、杯套和杯子。这些原本免费随奶茶附赠的物品,如今被标价从1元到50元不等,部分限量款甚至被炒至百元。这一现象背后,是一群年轻人热衷于收集和分享这些包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奶茶包装经济”。
记者在浏览二手平台时发现,大量个人卖家正在出售奶茶包装袋。一个包含40个双杯纸袋和10个单杯袋的套餐,标价59.9元,已有近六千人浏览,120人表示想要。这些袋子被卖家宣传为用途多样,可用于冰箱分装、野餐、租房收纳、防漏装垃圾、外出购物或手工制作等。盲盒形式的打包出售也颇受欢迎,价格从30元到98元不等,限定款图案的袋子更是成为抢手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对奶茶包装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大阵营:收藏派和实用派。IP联名是推动收藏行为的关键因素。例如,大学生邹栋表示,他只收集哪吒的联名袋子,因为太喜欢那个IP了。他的同学王潇潇也会为蜡笔小新等联名款买单。26岁的橘子从去年4月至今,已经收集了上千个奶茶袋子。他坦言,为了收集袋子,他会一次性购买多杯奶茶,甚至会礼貌地询问店员能否多给几个袋子。
橘子的收藏行为最初并不被家人理解,但后来家人逐渐接受了这种收藏文化,并建议他少喝奶茶。为了分类存放这些袋子,橘子专门购买了一个货架。他表示,这些袋子美观且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早期一些奶茶品牌未火时的限量版纸袋,价格相对较高,一个能卖到15元甚至30多元。到目前为止,他已经通过出售这些袋子赚了将近八百块钱。
青岛的90后上班族友友也是奶茶包装的收藏者之一。她认为,奶茶袋子具有社交货币和圈层认同的功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收藏成为年轻人获取认同的方式。友友的收藏中,一些特别款式的袋子能卖到5元到10元之间,如霸王别姬家的四川熊猫、广东醒狮等,她通过出售这些袋子已经赚了一百来块钱。
据相关数据,2024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已达3547.2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4000亿元。年轻人对咖啡和茶饮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了“解渴”的范畴,更多地融入了社交、生活方式和情绪价值的追求。记者在走访多家奶茶店时了解到,不定时推出的联名包装会显著提高奶茶销量。店员表示,每当特别的包装上新时,奶茶的销量也会随之攀升。
在消费频次方面,年轻人群体的奶茶消费呈现显著分化,价格接受度主要集中在10-25元区间。陈女士表示,她偏爱性价比高的蜜雪冰城果茶,与好友同行时会选择沪上阿姨等20元左右的品牌。而王女士的消费频次波动极大,多的时候一周四五次,一个月花两百多,少的时候一个月就两三杯。从消费场景来看,工作、社交等因素直接影响饮用频次。00后小叶透露,实习上班时一周喝三四杯,暑假回家几乎不喝。
健康顾虑成为制约消费频次的重要因素。多位消费者表示,由于担心高血糖,他们一周只喝一次甚至更少。门店的数十位消费者在饮品选择时会关注低糖或无糖属性,甚至有人为了多得奶茶袋子请身边同事朋友喝奶茶。
奶茶包装成为情感寄托和“仪式感”消费的现象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这到底是文化现象还是过度消费?广告从业者顺顺分析认为,品牌通过包装强化用户认同,间接催生了收藏文化。茶饮品牌频繁推出联名款、季节限定包装,刺激了收藏欲望,限量设计的稀缺性使得二手市场自然形成溢价。她预测,“包装收藏”可能成为茶饮行业新的营销方向,部分品牌已开始推出“周边收集计划”或可重复使用包装。
心理学从业者宁女士则认为,这种收集行为符合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一些小物件成为人们的情感锚点,能够缓解一定焦虑。她表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和疏解情绪的方式,无论是盲盒还是攒金,这都很正常。
除了收藏,年轻人还热衷于“包装再造”。从废弃包装到实用艺术品,环保手作风潮让小改造蕴含大意义。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大量奶茶包装DIY教程,手工爱好者们将奶茶袋子改造成反光板、收纳盒、笔筒、化妆刷筒、小花盆、书架分隔板、抽纸盒甚至小型灯罩。在分享改造教程的驱动力下,很多博主获得了大量粉丝点赞围观,甚至有“家庭式奶茶包装博物馆”。更有商家嗅到商机,售卖各种改造DIY材料包,如磁吸冰箱贴DIY材料、奶茶杯套爆改装饰画等。
90后杨丹表示,将普通物品改造完特别有成就感,线上创意内容催生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实用型收藏需求。手工艺指导教师毛毛指出,奶茶包装改造降低了手作的入门门槛,这些材料易得、免费,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创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她认为,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人行为也在培养一种环保意识,如果更多人能养成物尽其用的习惯,将对减少城市垃圾产生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