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引发全球AI投资热潮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三条清晰的AI投资主线,涵盖硬件制造、算力服务及芯片自主化领域,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闭环。
在硬件制造领域,"卖铲人"效应率先显现。2023年海外大模型技术突破催生算力需求井喷,英伟达AI芯片供应紧张局面下,其中国供应链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中际旭创作为光模块龙头,股价年内涨幅突破300%,较上市初期累计涨幅达25倍,印证了硬件基础设施在AI浪潮中的优先地位。胜宏科技、麦格米特等企业同样凭借供应链优势,在首轮行情中实现估值跃升。
算力服务市场于2024年迎来爆发拐点。随着DeepSeek等本土大模型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市场对国内算力需求的预期发生根本性转变。阿里等互联网云服务商被寄予厚望,其发展路径被类比为2023年海外科技巨头的增长轨迹。开源生态的成熟加速AI应用落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和用户入口优势的头部企业,在云业务放量过程中实现价值重估。2024年下半年,阿里港股价格累计上涨近150%,凸显资本市场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价。
芯片自主化进程在202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国际供应链风险加剧和英伟达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遇冷,国产芯片企业迎来发展窗口期。寒武纪、海光信息等龙头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实现业绩预期明确化,股价表现强劲。2025年下半年以来,寒武纪累计涨幅超过150%,若将时间轴拉长至2024年10月,其股价涨幅已接近600%,形成与硬件、算力板块的共振效应。
三条投资主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硬件制造率先启动,算力服务接力增长,芯片自主化最终完成产业闭环。这种层层递进的产业演进,既反映了AI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价值发现过程。当前,中国AI产业已形成从底层芯片到应用服务的完整投资框架,各环节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市场验证,共同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