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超行业正迎来一场由“规模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深刻转型。面对消费需求升级与运营效率压力,物美等头部企业通过AI技术重构商品体系,以动销率、渗透率、复购率为核心指标推动门店改造。据内部人士透露,其“胖改店”商品汰换率普遍超过70%,自有品牌占比显著提升,但如何平衡零售端与供应链成本仍是待解课题。
在物美学清路店的改造案例中,社区型门店保留了约50%的民生基础商品,而购物中心门店则将熟食、烘焙、生鲜等品类向胖东来模式靠拢,新品占比达80%。这种“一店一策”的策略背后,是AI系统对消费画像的精准捕捉。“我们不会盲目淘汰老商品,而是通过复购率等数据筛选真正被需要的商品。”物美超市CEO乔红兵强调,与供应商的合作标准已转变为“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新品战略成为改造门店业绩增长的关键。通过AI系统对“首日上架”商品的实时监测,北冰洋HPP果汁、蒙牛新品等在改造门店实现7倍以上销售增长。物美同步加速线上线下融合,10月22日新开的5家门店已全面开通线上服务。据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介绍,线上业务升级将聚焦两方面:一是扩大“线上线下同质同价”商品范围,二是通过店仓一体化和前置仓布局提升配送效率。
自有品牌正从“补充角色”跃升为战略核心。物美已推出“物美超值”“物美精选”等五大自有品牌线,覆盖鲜奶、粮油等民生品类。乔红兵透露,企业正在清理旧自有品牌库存,未来将形成“业态-品牌”精准匹配体系:如“物美优家”定位高品质商品,“物美超值”主打极致性价比,硬折扣店则聚焦高频复购品类。在硬折扣业态中,自有品牌占比进一步提升,陆博洋表示:“通过与研发型工厂共创,我们要让消费者实现‘闭眼入’的信任体验。”
零供关系在转型中经历重构。改造门店的商品数量虽少于传统超市,但通过明码标价和19%的透明毛利率(未扣除租金人力成本),最终净利润率控制在1%-4%。张文中指出,这种模式倒逼供应链效率提升,供应商开始主动参与健康供应链打造。AI技术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乔红兵举例称,学清路店改造后,黏性顾客中三成为老客,其余均来自AI新质零售吸引的新消费群体,同时库存周转效率提升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