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五”规划蓝图逐渐清晰,科技自立自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核心议题。这场以创新驱动的变革浪潮中,传统行业如何实现科技赋能?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建筑国际的转型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在建筑业面临人工成本攀升、利润空间压缩、环保要求趋严的多重压力下,中国建筑国际早在行业高歌猛进时期便启动战略转型。通过内部孵化中建海龙科技、并购整合中国建筑兴业集团,构建起覆盖模块化集成建筑(MiC)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科技矩阵。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不仅推动技术突破,更通过标准制定重塑行业规则——从团体标准到国家标准,企业逐步掌握技术演进的主导权。
MiC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堪称典范。北京桦皮厂胡同更新项目采用该技术后,工期较传统模式缩短60%,居民春节前即入住新居;三里河危旧楼改造实现“原拆原建”,施工噪音与扬尘减少80%。这种“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模式,正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更新中规模化应用。据测算,MiC技术可使建筑综合成本降低15%-20%,尤其适用于高密度城区的快速建设需求。
绿色科技领域的布局同样亮眼。在香港将军澳海水化淡厂项目中,企业通过创新工艺解决城市供水难题,获国际工程奖项认可;新加坡樟宜机场酒店项目则集成BIPV技术,实现建筑“零能耗”运营。国内市场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BIPV幕墙项目已形成示范效应,预计未来三年相关业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5%。
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通过BIM技术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数字化,项目材料损耗率降低至1.2%,远低于行业3%的平均水平。ESG评级跃升至MSCI BBB级,在建筑与工程行业位居榜首,不仅提升品牌价值,更使融资成本较同行降低约0.8个百分点。
财务数据印证了转型成效。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科技带动类业务营收达271.4亿元,同比增长53.2%,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3%,在总收入中占比突破30%。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四年保持净流入,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3倍。科技订单储备占比达48.5%,接近中期目标50%,为未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布局呈现“双轮驱动”特征。港澳市场依托“北部都会区”开发,预计2025-2030年MiC需求达250万平方米;内地市场则紧扣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国家战略,北京MiC智能制造基地的投产将形成辐射效应。该基地自动化率超70%,可支撑京津冀地区年300万平方米的模块化建筑需求。
商业模式升级带来估值逻辑重构。从工程承包向“建筑科技+运营服务”转型过程中,企业已形成技术授权、咨询管理、智能装备制造等多元收入结构。以北京MiC工厂为例,其单平米产能价值较传统施工提升2.8倍,技术输出业务毛利率达3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场转型深刻改变着行业竞争格局。当同行仍在价格战中挣扎时,中国建筑国际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三重突破。其实践表明,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创造新的增长点,更能重构产业价值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