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出自《双城记》的经典名言,如今用来形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迁再合适不过。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剧,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既挑战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也为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24年,煤炭以87.7亿吨的消费量继续支撑全球发电,石油以每天1.018亿桶的消费量稳居世界第一大能源,天然气则以4.212万亿立方米的年消费量成为全球增量最大的能源。然而,这些传统能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三十年,全球GDP预计翻一番,碳排放却需大幅下降。这一目标迫使全球能源体系必须进行根本性重塑。
在石油领域,尽管其在道路运输中的作用因车辆效率提升和电动化进程而逐渐减弱,但作为化工原料的需求却持续增长。根据bp集团发布的2025年版《bp世界能源展望》,在“当前轨迹”情景下,石油消费量将在2030年前继续增长,但到2050年将降至略低于8500万桶/天。即使在“低于2℃”的加速转型情景中,石油需求也将显著下滑,但其在化工原料领域的地位仍难以撼动。预计到2050年,石油作为原料的使用量将占到总需求的约45%。
天然气作为过渡性能源,其未来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石能源的退出节奏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程。在“当前轨迹”下,以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及中东地区为主导的工业持续发展,将推动天然气需求保持稳步增长。到205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的份额占比将达到27%,仅次于可再生能源,成为第一大化石能源。而在“低于2℃”转型情景中,随着全球电气化与去碳化进程加速,天然气需求将在2030年后迅速下滑,但其作为过渡性能源的角色仍将发挥一定作用。
相比之下,煤炭的命运则显得更为黯淡。作为屡次在能源危机中扮演“救星”的煤炭,将逐步成为最“失意”的能源。在“当前轨迹”下,全球煤炭消费预计将在本世纪20年代末达峰,之后缓慢回落。这一转变主要由中国推动,随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的增加,煤炭在中国发电结构中的占比将从55%大幅降至30%。尽管印度煤炭需求展现出较强韧性,但全球煤炭消费的整体降幅仍不可逆转。
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则是这场能源转型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根据《bp世界能源展望》,在“当前轨迹”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份额达28%。而在“低于2℃”转型情景下,这一比例甚至有望提升至56%。风能和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其发电量在过去几年已翻了一番,预计到2035年将继续快速增长,满足超过80%的新增电力需求。
生物能源作为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力量,也在展望期内稳步增加。现代生物能源主要包括固体生物质、生物燃料和生物甲烷三大类。按照“当前轨迹”预测,其在一次能源中的份额将从2023年的5%提升至2050年的8%。其中,固体生物质将增长约三分之一,主要替代工业中的煤炭和天然气;生物燃料领域最大的增长点将出现在航空领域,预计到2050年将满足航空燃料需求的三分之一;生物甲烷则作为天然气的直接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
为应对工业、重型交通等高排放行业的脱碳难题,低碳氢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关键解决方案。然而,受制于成本偏高、项目周期长等因素,两者在近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在“当前轨迹”下,低碳氢消费量预计从2023年的不足100万吨增至2035年的近1500万吨,而CCUS的二氧化碳捕获量到2050年仍低于10亿吨。即使在“低于2℃”情景中,CCUS的捕获量也仅能覆盖能源系统排放的一小部分,本质上是深度脱碳路径的补充手段。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与电气化进程加速,全球电力需求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预计到2035年,全球电力需求将超过4万太瓦时,比当前水平高出40%以上;到2050年,总需求预计将达到2023年的近两倍。这一增长主要由新兴经济体驱动,中国和印度成为关键引擎。同时,交通电气化与数据中心成为新兴用电增长点,预计到2035年,数据中心用电将占全球电力总增量的十分之一。
在核能领域,为增强能源安全并推动气候目标,全球核能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中国将成为绝对增长引擎,预计到2035年,全球约70%的核能增长将来自中国。凭借长期规划、国家融资与成熟交付模式,中国将实现成本可控、批量部署的核能发展路径,并在本世纪30年代初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核能生产国。然而,核能发展也面临发电成本高于风能和太阳能、灵活性不足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