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美股收盘时,拼多多市值短暂超越阿里巴巴,引发外界对这家电商巨头发展前景的质疑。面对市场唱衰声,马云罕见公开表态:“祝贺拼多多,阿里会变,阿里会改。”两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用市值数据回应了所有质疑——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美股总市值达4262亿美元,较两年前近乎翻倍;港股市值突破3.3万亿港元,年内涨幅达120%,创近四年新高。这场逆袭的核心推手,正是曾被视为“配角”的阿里云业务。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以阿里云为核心的云智能集团实现收入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创近三年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业务已从电商生态的技术支撑部门,蜕变为驱动集团战略转型的核心引擎。在AI技术浪潮中,阿里云正通过“云+AI”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阿里巴巴的智能时代版图。
这场变革的关键推手,是阿里巴巴首位程序员出身的CEO吴泳铭。1996年,刚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吴泳铭,便加入马云创业项目“中国黄页”,成为最早追随马云的“十八罗汉”之一。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时,这位戴着眼镜、身着白衬衫的技术青年,已坐在马云身旁担任技术总监。此后二十余年,他先后执掌支付宝CTO、淘宝CTO、阿里健康董事长等要职,在技术与管理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
2023年9月10日,吴泳铭迎来职业生涯重要转折——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此时,公司正面临拼多多等新势力冲击,市值处于历史低位。上任伊始,这位被内部称为“东邪”、外界视为“扫地僧”的技术派管理者,便对阿里云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同时兼任阿里云董事长兼CEO,提出“用户为先”与“AI驱动”双战略,将AI技术定位为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
改革首先从战略定位切入。吴泳铭将阿里云从电商生态的辅助部门,提升为与电商业务并驾齐驱的核心板块。在组织架构上,他叫停了原定的阿里云分拆上市计划,转而专注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型。这一决策背后,是对短期资本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的权衡——2023年三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仅2%,显然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对独立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求。
战略调整成效显著。卸下业绩包袱后,阿里云主动收缩低利润率项目,将资源向高价值的公有云服务和AI技术研发倾斜。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占比从两年前的10.73%提升至13.49%,增速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中位居首位。更关键的是,其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成为拉动业绩的核心动力。
在AI技术竞赛中,阿里云正逐步掌握话语权。IDC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市场,火山引擎以49.2%份额居首,阿里云以27%紧随其后;而在Omdia统计的中国AI云市场中,阿里云以35.8%份额位列第一,超过第二至四名总和。尽管不同机构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但两组数据均印证其在国内AI云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阿里巴巴的业务基因。从早期为电商提供技术支撑,到如今成为集团战略转型的“尖刀”,阿里云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的进化路径。2025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宣布阿里云将定位为“全栈AI服务商”,并抛出更具野心的目标: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基础上,向能解决气候、能源等重大问题的超级人工智能(ASI)迈进。
为支撑这一愿景,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金额超过过去十年投入总和。从服务内部的技术配角,到重构集团业务格局的核心主角,阿里云正在剖开一个以AI为内核、云服务为底座的新商业生态。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马拉松中,吴泳铭和他的团队仍需持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