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仅0.258毫米厚的铝材,薄如蝉翼却能撑起易拉罐的“骨架”。这种比A4纸还要纤细的金属材料,曾让中国制造业陷入长达二十年的困境——核心生产设备六辊轧机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企业不仅开出天价,还以技术封锁筑起高墙。直到2024年,随着国产4.0版本六辊轧机通过验收,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技术突围战终于迎来转折。
2004年,中色科技团队造出首台国产六辊轧机时,设备性能与进口产品差距悬殊。“能用但不好用”的评价,让研发人员陷入自我怀疑。彼时,国内饮料企业连易拉罐生产都要看国外脸色,从设备采购到技术标准,处处受制于人。更严峻的是,超薄铝材的轧制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以高价购买“二手技术”。
2013年,第二代设备问世,但核心技术仍未突破。团队发现,设备能运行却无法稳定生产,能轧制常规宽度铝材却难以应对极限尺寸。这种“半吊子”的状态,让国产设备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研发人员没有退缩,而是开启了“迭代式攻关”——从机械结构到控制系统,从材料工艺到检测标准,每个环节都经历上百次试验。
转折发生在2023年6月。当第一卷符合标准的0.258毫米铝材从国产4.0版本轧机中产出时,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次年9月,项目通过最终验收,数据显示:生产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三分之二,制造周期缩短40%,轧制宽度突破常规极限,铝材表面平直度达到“镜面级”。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打破了国外在超薄罐料板带箔领域的技术垄断,更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
技术突破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过去,国内企业采购进口设备需要排队等待,技术升级更要仰仗国外供应商;如今,国产设备实现“自给自足”,从设计图纸到制造标准全部自主掌控。更关键的是,这项技术已延伸至航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端领域——超薄高精度铝材在飞机机翼、动力电池外壳、5G通信设备中均有广泛应用。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技术攻坚,没有惊天动地的“黑科技”,只有日复一日的“笨功夫”。研发团队用最原始的方式推进:在实验室里记录上万组数据,在生产线上调整数百个参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迭代中逼近极限。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让中国制造从“跟跑者”逐渐变为“并跑者”,甚至在部分领域成为“领跑者”。
如今,当消费者拧开易拉罐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二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突围。从被“卡脖子”到掌握主动权,从依赖进口到定义标准,六辊轧机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在硬核技术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