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厂区内,全球首套钢渣冷却系统正将滚烫的钢渣转化为可资源化利用的冷渣。这个由广州华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的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仅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固废处理迈入新阶段,更展现了一位企业家跨越产业边界的绿色转型实践。
项目现场,华瑞环科董事长张卫东将与鞍钢联众的合作形象地比作"共同孕育新生命"。这个比喻背后,是项目团队历时数年突破技术壁垒的艰辛历程。据项目负责人透露,在初期规划阶段,甚至内部股东都对这项创新投下反对票。但鞍钢联众连续两任董事长的坚定支持,特别是第四任董事长张国强将项目提升至"赌国运"的战略高度,让这个"无人敢接"的环保工程最终落地生根。
项目采用的三级资源化模式堪称行业典范:首期投入5500万元的钢渣冷却系统攻克了高温处理难题;二期追加2900万元建设的磁选生产线,使金属回收率大幅提升;三期规划的5050万元搅拌站,则将尾渣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再生混凝土。这种"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模式,使1.3亿元总投资有望撬动年产值增长300%,达产后综合收益预计突破6亿元。
技术跨界成为项目突破的关键。作为国内高温智慧物流装备的领军企业,凯瑞重工将无人驾驶感知技术应用于渣处理监控,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运行风险,实现了传统环保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其全球首创的钢渣冷却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粉尘污染和废水处理难题,更将排放指标降至行业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开始向铜渣、镍渣处理领域延伸,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级别。
在产业布局方面,华瑞环科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路径。通过与中南大学、中冶长天等科研机构共建"城市矿山"中试基地,持续推动技术迭代;现场动工的"鞍联新材料"项目,则暗含整合鞍钢集团上下游资源的战略意图。据知情人士透露,已有多家水泥企业表达合作意愿,共同开发钢渣基特种水泥产品。
这种"装备+运营+资源化"的产业闭环模式,正在重塑钢铁行业的生态格局。当钢渣从环保负担转变为利润增长点,当钢厂与服务商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项目团队透露,未来计划将钢渣处理技术扩展至建筑垃圾领域,结合特种水泥技术打造高强度材料,并推动鞍钢高炉渣对接大湾区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