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拉开帷幕,聚焦“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学习什么”这一核心议题。与会专家从消费逻辑变革、实体商业转型及城市空间活化等维度展开深度探讨,认为非标商业的崛起为破解传统商业困境、激发城市创新动能提供了重要范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指出,当前消费范式正经历深刻转移,居民收入提升、代际更替与技术迭代共同推动消费需求从功能性转向情感共鸣,体验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实体商业,尤其是依赖“盒子式”空间的大型购物中心,在体验经济时代面临严峻挑战,其标准化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场景化体验的需求。而非标商业凭借非标准化、在地化融合等特征,通过创意连接激活城市空间,成为重塑商业生态的关键力量。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观察到,水岸商业、公园商业等非标形态的兴起,不仅为家庭亲子、社交休闲提供了更适宜的场景,更实现了商业、文化、旅游与社交的深度融合。他强调,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服务型消费占比提升的背景下,商业创新需突破业态、经营与营销的表层,聚焦场景创新——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环境,激发消费热点与自发传播效应。例如,上海部分非标商业项目通过主题街区、艺术装置等设计,将消费行为转化为社交互动与文化体验。
上海大数据联盟秘书长李根国从技术驱动角度分析,认为数字化浪潮正深刻改变城市运营与产业形态,“人工智能+”的普及离不开底层数字化支撑。商业领域尤为明显,数字化能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以部分非标商业项目为例,指出其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智能推荐系统等手段,实现了精准运营与个性化服务。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伯超则关注国内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他指出,当前消费重心正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高端消费从奢侈品转向文化、科技等“悦己型”领域,国货新锐品牌加速崛起。这些变化背后,情绪价值始终是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但不同时代消费者获取情绪价值的途径与方式持续演变。以上海为例,数字文创示范场景的加速建设,正通过文化叙事与科技融合,为商业品牌构建情感联结提供新路径。
城市活化研究院创始发起人徐锦泉提出,非标商业的本质是“以人为驱动力的社会创新组织”,其价值在于打破标准化框架、鼓励多样性,将商业融入生活场景。他强调,推动非标商业从短期景观向长期生态转型,需回归商业本质,摒弃“快钱思维”,以“耐心资本”支撑在地化运营,构建从消费交易到价值共生的可持续机制。例如,部分非标商业项目通过与本地社区、文化机构合作,挖掘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上海大数据联盟及Timer城市活化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非标商业的兴起不仅是商业形态的创新,更是城市活力重塑的重要路径,其经验将为传统商业转型与城市空间活化提供关键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