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货美妆品牌自然堂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由华泰国际与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一动作标志着成立24年的自然堂终于叩响资本市场大门。与同期成立的珀莱雅、上美股份、丸美生物等品牌早已登陆资本市场不同,自然堂此次姗姗来迟的上市计划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根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分别实现收入42.92亿元、44.42亿元和4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4.48亿元,同比增长6.43%。尽管营收保持增长态势,但公司业务结构呈现明显特征:主品牌自然堂在2022-2024年期间贡献营收占比均超过95%,其他子品牌如珀芙研、美素等合计占比不足5%。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品牌的模式,使其在抗风险能力和多元化发展方面面临挑战。
在费用支出方面,自然堂呈现销售费用高企与研发投入递减的鲜明对比。2022-2024年销售费用分别为24.45亿元、24.06亿元和27.16亿元,占营收比例达57%、54.2%和59%。同期研发投入却从1.2亿元逐年降至9121万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比进一步下滑至1.7%。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投入结构,在当下美妆行业产品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对于募集资金用途,自然堂在招股书中明确规划:将重点投入销售渠道DTC能力建设、线上线下网络协同优化,以及新品牌孵化与收购。公司特别提出要建立国际品牌知名度,这与选择港股上市的战略考量相呼应。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分析指出,港股平台更有利于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和国际化布局,同时能通过资本运作强化薄弱业务板块。
美妆行业资深评论人白云虎认为,自然堂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具有行业共性。多数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国美妆企业都存在核心产品独特性不足、组织复制能力欠缺等问题。要突破单品牌依赖困境,关键在于构建产品科研体系,开发差异化品类品牌。他建议企业通过并购或自研方式切入功效护肤、男士护理等细分赛道,同时强化母品牌科技属性,打造核心成分IP。
盘古智库研究员江瀚指出,自然堂上市后应实施"品牌多元化+品类延伸"战略。除拓展细分市场外,还可将业务延伸至大健康、口服美容等领域,构建生态型产品体系。这种转型方向与招股书中提到的"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扩展海外市场"规划形成呼应,显示出企业破局单品牌依赖的决心。
从行业地位来看,自然堂以2024年零售额自称"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但按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计算,其在国内美妆上市企业十强中仅位列第六。这种"规模与声量"的错位,既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凸显出企业通过上市提升综合实力的紧迫性。如何平衡销售费用与研发投入、实现多品牌协同发展,将成为其自然堂上市后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