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A股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传统低风险投资工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此背景下,“固收+”基金凭借其稳健收益特征,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首选。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固收+”基金存量规模已突破万亿元,环比扩张2.7%,其中二级债基环比增幅达4.7%。与此同时,纯债基金的机构持有份额较2024年末出现下滑,而“固收+”基金的机构持有份额则显著上升。
然而,在“固收+”基金规模与数量同步增长的背后,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多数基金在设计思路和配置逻辑上高度趋同,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成为基金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量化策略与“固收+”基金的融合,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今年以来,公募量化策略产品表现亮眼。截至8月末,近一年公募量化基金平均收益接近50%,多只产品净值翻倍,部分产品规模较去年末增长超10亿元。量化策略的稳定超额收益与“固收+”基金追求绝对收益的管理理念高度契合,其分散持股特征也能有效熨平波动、控制回撤。这种优势使得“固收+量化”基金在近年来市场环境中表现突出。数据显示,无论是在2023年行业轮动加剧时期,还是2024年红利策略主导阶段,抑或是今年结构性牛市特征明显的市场环境下,“固收+量化”基金整体表现均优于传统“固收+”产品。
以银华增强收益基金为例,该产品通过量化策略实现了稳健收益。截至9月16日,其近一年累计回报达17.94%,显著跑赢同期万得混合型二级债基指数10.08%的收益水平。基金经理冯帆自2020年底管理该产品以来,始终贯彻“组合管理思维与量化策略体系”的核心理念。在资产配置上,她采用“胜率-赔率”双维度打分框架,结合量化模型与市场环境动态调整仓位。
具体操作中,冯帆通过规则化策略减少主观干扰。例如,2022年债市负反馈与股市低迷期间,量化系统对转债资产触发“赔率”信号,提示超跌转债的配置价值;2024年初微盘股暴跌时,模型基于小市值风格逆风和资金流出因素,建议下调转债仓位;同年8-9月,赔率信号指向权益资产性价比上升,冯帆果断加大权益配置比例。这种量化驱动的决策方式,使产品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均能保持稳健表现。
在风险控制方面,冯帆构建了“三重防线,动态平衡”体系。事前依据年度收益目标设定回撤限制,合理分配股债投资比例;事中运用量化策略分散资产,并动态监测组合波动率和夏普比率;事后若回撤超过阈值,则及时降低仓位并借助风险模型寻找加仓机会。这种全流程风险管理,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稳健性。
权益资产配置上,冯帆以中证800为基准,围绕基本面因子构建多因子量化模型,结合估值等定价指标进行组合配置。这种做法减少了博弈性交易,使投资更加理性。可转债策略方面,她同样采用量化方法构建组合,但会结合研究团队观点对策略结果进行微调,以把握转债“下跌有底、上涨有弹性”的凸性机会。从持仓结构看,该基金主要配置兼具安全性和弹性的平衡型转债品种,并根据市场环境灵活调整。
数据显示,银华增强收益基金持仓较为分散,近年来前十大持仓占比不超过30%,有效降低了个股波动对组合的影响。这种量化驱动的分散投资策略,使产品在2025年结构性行情中依然保持稳健。截至9月16日,该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达8.36%,管理规模从去年底的3.15亿元快速增长至二季度末的20.86亿元。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纯债策略收益空间持续收窄,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通过在“固收”底仓中加入权益资产、实现多元配置增强收益,已成为“固收+”基金的必然选择。然而,权益资产的加入也意味着风险与波动的提升。银华增强收益基金的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的组合管理和量化工具应用,可以在“增强收益”与“严控风险”间找到平衡。这种“固收+量化”模式,为破解行业同质化困局提供了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