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剑南春集团的一则工商变更信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9月12日,绵竹市国有资产事务中心以13716万元认缴出资,成为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14.5066%。此次股权变动不仅改变了剑南春的股权结构,更被视为这家川酒企业重新布局发展的重要信号。
回溯剑南春的发展历程,22年前的一场改制曾彻底改变其命运轨迹。当时,在时任董事长乔天明的推动下,剑南春完成从国有到民营的转变,民营资本成为主导力量。然而,这场改制也埋下了隐患——"剑南春"商标等无形资产仍掌握在国资手中,此后多年围绕商标归属的争议始终未断。直到2024年,相关商标纠纷通过司法渠道加速解决,为绵竹国资重返剑南春体系创造了条件。
股权变更前,四川同盛投资持有剑南春集团73.76%股权,为控股股东;变更后持股比例降至63.0619%,但仍保持控股地位,乔天明继续担任实控人。这种股权结构的变化,既保证了民营资本的主导地位,又为国资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空间,形成民营与国资携手的新格局。
对于剑南春而言,国资的回归恰逢其时。过去十多年间,这家曾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剑"的川酒品牌,因内部动荡错失发展机遇。2012年全员持股计划引发的回购价格争议,2015年乔天明被查导致的管理层内讧,以及杨冬云与乔愚长达7年的权力斗争,都让剑南春的品牌影响力受到削弱。直到2023年乔天明案尘埃落定,公司才逐渐步入平稳发展期。
国资重返剑南春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从地方产业布局看,德阳市正推动千亿级白酒产业集群发展,剑南春作为产区龙头,与德阳国资运营平台德阳控股集团已在商贸流通、股权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从经济贡献角度,剑南春长期是绵竹市的纳税大户,2024年以75.4亿元的纳税额位居德阳市非公企业首位,占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比例。国资的参与,既是为了强化对龙头企业的引导,也是为培育优质税源布局。
在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看来,国资的回归将为剑南春带来多方面利好。一方面,国资的话语权提升可直接为品牌背书,助力战略修复和品牌重塑;另一方面,在融资渠道、经销商关系等方面,国资的参与将提供更多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望推动剑南春实现二次崛起。
然而,剑南春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当前白酒行业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2024年贵州茅台营收突破1700亿元,五粮液近900亿元,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均超300亿元,而剑南春同期营收为163.61亿元,与头部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市场格局看,高端市场被茅台、五粮液垄断,次高端市场则由汾酒、洋河、郎酒等品牌占据,剑南春的核心大单品水晶剑长期固守400元价格带,虽年营收达百亿元,但在价格倒挂和电商冲击下,终端销售价格备受挑战。
为突破发展瓶颈,剑南春近年来在产品结构上频频发力,推出皇家剑南春、青铜面具版等千元级产品,以及绵竹大曲、工农酒、金剑南等中低端系列,但市场反响平平。更大的压力来自产能消化——为实现2025年300亿元营收目标,剑南春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大唐国酒生态园,二期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3-5万吨优质曲酒和2.5万吨储能。在白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消化这些新增产能,成为摆在剑南春新任掌门人乔愚面前的一道难题。
自2021年执掌剑南春集团以来,乔愚逐步推动企业甩掉历史包袱,但挑战依然存在。除了改善对水晶剑的依赖、整合渠道、提升营收规模外,如何与国资实现有效磨合,将是其任内的又一重要课题。这家曾辉煌一时的川酒品牌,能否在民营与国资的携手下重返头部阵营,仍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