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批主打散酒零售的新兴连锁品牌悄然兴起,包括“熊猫打酒”“关爷打酒”“唐三两打酒铺”等。这些品牌不仅提供堂食服务,还支持外卖配送,产品覆盖白酒、黄酒、果酒、米酒等十余种酒类,形成多元化消费场景。其“按两售卖”“免费试饮”等模式,正重新定义酒类消费的便捷性与体验感。
长期以来,散装酒市场因统计缺失被低估。但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场规模已达800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将突破千亿。其中,50-200元/斤的中高端散酒增速达25%,与部分名酒价格下滑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趋势折射出消费逻辑的转变:从社交属性主导转向“悦己体验”与“质价比”优先。
在消费分级背景下,性价比成为核心驱动力。头部酒企纷纷调整策略:2023年茅台保健酒业推出156元的“台源酒”,洋河股份于2025年联合京东上线59元、99元光瓶酒,习酒同年推出150-200元价格带的“习酒精酿”。川酒集团更在郑州设立定制中心,提供15元至360元的散酒、成品酒及小批量定制服务,涵盖浓香、酱香等多种酒体。
散酒市场的复兴,本质是性价比消费的胜利。相较于瓶装酒,散酒省去包装、广告等成本,价格优势显著。同时,其品类从传统白酒扩展至果酒、啤酒、洋酒等,配合“即时配送”“社区三公里覆盖”等模式,精准触达年轻群体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新型散酒品牌的崛起,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百老泉、安宁烧酒等传统品牌已布局超千家门店,而“斑马侠”“爱杯ibarrel”等新势力正加速全国扩张。这些品牌打破传统散酒铺的市井形象,采用新中式、国潮风格装修,搭配酒文化艺术品陈列,营造出时尚、轻松的消费氛围。
在产品端,新型散酒铺SKU普遍超过120种,涵盖季节限定款与多酒种组合。渠道上,它们深耕社区生活圈,通过外卖平台实现“像点奶茶一样点酒”的即时消费。部分门店还推出“低量起售、先尝后买”模式,将试错成本降至最低,激发消费者尝新意愿。
行业快速扩张的同时,挑战也随之浮现。首当其冲的是同质化竞争:相似的门店风格、产品组合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价格战风险上升。部分从业者指出,过度分散的营销资源模糊了品牌定位,影响长期盈利能力。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标准缺失。随着市场扩容,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采用劣质原料或勾兑工艺,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供应链管理与品控体系的薄弱,也可能损害消费体验。业内人士认为,散酒行业需在产品创新、服务体验与营销方式上构建差异化优势,同时建立品质标准化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