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中证A500ETF以现象级姿态登陆市场,各大公募机构争相布局,掀起一场ETF发行热潮。从机构路演到地铁广告,从行业论坛到社交媒体,这只新指数ETF的身影无处不在,市场对其关注度达到空前高度。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热度逐渐回归理性,中证A500ETF阵营开始呈现明显分化,部分产品规模持续缩水,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19日,全市场43只中证A500ETF(含增强型产品)总规模达1899.26亿元。其中,首批10只产品规模占比58.52%,达1111.41亿元。华泰柏瑞基金、国泰基金旗下产品规模领先,分别达223.51亿元和207.02亿元,南方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相关产品规模也超过百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以来,摩根基金、国泰基金等8家机构相继推出中证A500指数增强产品,3只中证A500红利低波ETF也于8月登场,产品矩阵持续完善。
回顾发行历程,2024年9月中证A500指数正式发布,首批10只ETF火速成立,单只规模上限20亿元,总规模逼近200亿元。同年11月,第二批12只产品接踵而至,为市场带来超240亿元增量资金。此后,东财、浦银安盛等机构陆续加入布局,推动产品数量快速增长。但市场扩容背后,规模分化问题日益凸显。Wind数据显示,首批产品中,仅华泰柏瑞基金旗下ETF规模实现28.1%的同比增长,其余9只产品规模均出现下滑,部分产品跌幅超过五成。
“当前ETF市场呈现明显的‘赢家通吃’特征。”某公募人士指出,规模50亿元被视为盈亏平衡线,而目前成立超半年的29只产品中,18只规模低于这一水平。据测算,单只ETF的固定成本包括系统搭建(约90万元/年)、人员投入(约90万元/年)及运营费用(含指数使用费、做市费、营销费等),年开支或超200万元。在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已降至“0.15%+0.05%”的最低水平背景下,规模压力成为中小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
从投资者结构看,机构持有比例上升与个人投资者赎回并存成为规模波动的主因。某华南公募人士分析,投资者配置需求正从“博收益”转向“战略配置+补大盘/小盘空白”,跟踪误差、费率、流动性等指标成为关键考量因素。招商基金相关人士则表示,个人投资者交易特性较强,换手率较高,而机构更看重配置属性。近期行业主题ETF的兴起,也促使部分投资者调整持仓方向。
与沪深300ETF相比,中证A500ETF仍处于成长阶段。目前,全市场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达30只,总规模1.17万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超4000亿元。但从净流入数据看,中证A500ETF已展现潜力。今年6月以来,A股市场逐步走强,沪指连续突破多个关口,A500ETF华泰柏瑞在此期间以99.46亿元的净流入额跻身市场前三。业绩方面,2024年成立的24只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达21.71%。
对于未来发展,业内普遍认为需以时间换空间。招商基金指出,客户培育需要长期投入,中证A500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各有适配客群。随着中证A500期指和期权等衍生品推出,相关ETF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银华基金表示,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流入,将为市场提供稳定支撑。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中小机构可通过细分行业布局、增强产品特色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突围,但需精准定位并持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