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秋航空2025年半年报数据公布时,社交媒体上迅速掀起一阵热议。这家以“经济实惠”著称的航空公司,用一组令人咋舌的数字刷新了行业认知——上半年净利润达11.69亿元,成为A股上市航司中唯一实现两位数盈利的企业。更让网友感慨的是,那些被戏称为“沙丁鱼罐头”的狭窄座位,竟成了这家航司的“印钞机”。
对比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同样采用空客A321neo机型,国航的客舱布局为198座,而春秋航空却塞进了240个座位。这多出的42个座位,相当于每次飞行能多搭载一个小型旅行团。民航业资深分析师指出,这种“空间压缩术”背后是精准的成本控制逻辑——单次航班的燃油费、起降费、机组薪酬等固定成本几乎不变,但乘客数量每增加一位,单位成本就会被进一步稀释。
“198人分摊成本和240人分摊成本,利润率能差出几个百分点。”某不愿具名的航司高管透露,春秋航空的客座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这种“满载运营”模式使其在燃油价格波动时仍能保持盈利韧性。数据显示,该公司单位座公里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约18%,这直接转化为票价优势——其平均票价通常比全服务航司低30%-40%。
这种“抠成本”的智慧贯穿于运营每个环节。走进春秋航空的客舱,座椅间距被压缩至民航安全标准的最小值,取消了传统航司配备的免费餐食和行李托运额度,转而提供按需付费的增值服务。创始人王正华曾公开表示:“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乘客为真正需要的服务买单。”这种模式虽然引发过“空间局促”的争议,但也赢得了价格敏感型旅客的认可。
从财务数据看,这种策略成效显著。自2015年上市以来,春秋航空在行业普遍亏损的年份仍能保持盈利,仅在2020年和2022年因特殊原因出现亏损。2025年上半年的亮眼业绩,正是其长期坚持“低成本运营”战略的直接体现。某券商航空业分析师指出:“当其他航司还在为客座率发愁时,春秋已经通过精细化运营构建了成本壁垒。”
对于乘客而言,这种商业模式带来了直观的选择:是接受稍显拥挤的客舱换取更低票价,还是为宽敞空间支付溢价?市场数据给出了答案——春秋航空的旅客复购率连续五年保持在65%以上,其中80%的乘客将“价格优势”列为选择首要因素。正如一位经常往返沪穗两地的商务旅客所说:“两小时航程忍一忍就过去了,省下的钱够住一晚好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