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一句“又贵又难吃,还全是预制菜”的吐槽,将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强硬回应,称其“100%不可能是预制菜”。这场争论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预制菜的关注,更暴露出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这场争论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从事高端预制菜供应多年的李维表示,贾国龙称西贝没有预制菜,但按行业定义,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属于预制调理品,只是按现行国标可能不算“预制菜”。这种定义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让供应商陷入了两难境地。
李维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行业奖项,其中“中央厨房创新实践基地”的牌匾格外显眼。他指出,预制菜有专业定义: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预处理、调制等工序制成,可直接食用或简单加工后食用。但普通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厨师现场从头制作的,都算预制菜。
以李维公司的客户为例,某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仅使用切配好的净菜和预处理肉类,门店仍需厨师烹饪调味,但在消费者眼中,这已被归为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行业追求的标准化与效率,和消费者看重的体验与价值感产生冲突。
“预制菜本身没有错,错在行业没有做好消费者教育。”李维认为,罗永浩的吐槽给了行业正视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信任桥梁,包括更透明的标识制度、更清晰的行业标准以及更坦诚的沟通态度。
外界对预制菜存在诸多误解,实际上这个行业已相当成熟。李维展示的生产车间视频显示,全自动化生产线从原料处理到包装杀菌全部在密闭环境中完成,卫生标准甚至高于多数餐厅后厨,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主要有两个原因:成本控制和标准化需求。供应商王磊表示,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一个好厨师月薪上万且不稳定,预制菜能大大降低对人力依赖。连锁餐饮需要保证不同门店口味一致,预制菜是最佳解决方案。
某地方性连锁餐饮品牌创始人陈静坦言,预制菜确实解决了标准化和扩张问题,但餐饮老板不敢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因为担心影响品牌形象。“如果不使用预制菜,根本无法保持这么多门店口味一致;但如果公开承认,又怕消费者不买账。”
当前餐饮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房租、人工成本逐年上涨,食材价格不稳定,但菜品价格不能随意上调。王磊指出,预制菜虽采购成本可能更高,但综合考虑人工节约、浪费减少、效率提升等因素,总体成本还是降低了。
陈静认为,目前预制菜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定义和标准。行业内部有专业分类,包括即配食品(生料配菜)、即烹食品(半成品)、即热食品(需加热产品)和即食食品(开封即食产品),但消费者往往将前两类等同于后两类。
在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反感源于场景与价值的错配。人们能接受萨莉亚公开使用预制菜,但难以接受西贝八十元一份的土豆牛肉不是现烧。关键在于“值不值”,这反映出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强烈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餐饮工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成本上升和标准化需求增加,预制菜使用将越来越广泛。关键是如何规范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企业应主动拥抱透明化,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未来餐饮市场可能形成更分化的格局:高端餐饮坚持现做特色,快捷餐饮坦然接受预制模式。不同业态有不同选择,关键是明确自身定位并保持一致。只有确保消费者拥有充分信息和选择权,餐饮行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