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我店”平台因一系列运营调整引发市场关注。先是抵用券发放周期延长,随后用户反映分红到账时间推迟,甚至有传言称平台可能面临崩盘风险。这家成立四年来以千亿级交易规模在消费领域崭露头角的平台,究竟是遭遇发展瓶颈,还是在进行战略转型?
与传统互联网平台烧钱换流量的模式不同,“我店”选择深耕线下实体场景。其旗下比那多超市从最初两家社区门店起步,通过精准定位社区消费需求,四年间快速扩张至500余家,覆盖主要城市商圈和居民区。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新增会员超300万人。平台同步布局生鲜便利店、智能售货终端等业态,构建起“线上积分累积-线下消费兑换”的闭环体系。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领取消费补贴券后,可到线下门店使用,形成双向引流效应。
针对消费返利模式容易引发的合规质疑,“我店”创新设计了动态分润机制。该机制将抵用券发放规模与平台当期新增业绩严格挂钩,每期仅释放新增业绩的40%作为积分额度。当积分池增长未达15%的预期目标时,平台会动用实际经营收益进行补足,避免透支未来收益。具体案例显示,消费者单次消费1000元后,用户与商家可共同获得400积分。当累计积分达到200分的初始分红门槛时,系统启动首期消费券发放。在平台业绩保持15%增速的情况下,经过36期分红后用户可累计获得1000元等值消费券;若增速低于15%,分红周期将延长至最多40期,但总返利额度保持不变。
在合规运营方面,平台严格遵循2022年出台的《绿色积分促进消费实施方案》。其积分系统仅限在平台内兑换消费券,禁止提现或交易,有效规避了资金盘风险。监管部门人士指出,这种将积分限定在消费场景的设计,是平台规避法律风险的关键。同时,“我店”为入驻商家提供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运营补贴,帮助降低30%以上的营销成本,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的三方共赢。针对市场担忧的平台停运风险,平台在用户协议中明确承诺:若服务终止,未使用积分可按消费比例兑换商品,该条款已通过法律审核。
对于近期引发争议的抵用券发放周期调整,平台方解释称这是基于长期发展的战略考量。将原定的40期返还周期延长至120期,并未改变用户最终可获得的总返利额度,只是优化了资金使用效率。从运营数据来看,平台线下门店持续扩张,新用户消费频次稳定,商家合作意愿强烈,这些核心指标显示其商业模式仍具有较强生命力。尽管市场上仍存在质疑声音,但判断消费平台健康度的关键,始终在于其线下服务能力、用户留存率和商家合作质量等实质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