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汽车行业迎关键转折:账期新规落地,未来竞争与转型何去何从?

   时间:2025-09-15 19:42:24 来源:博闻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针对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账款支付问题,发布了一份规范倡议,旨在进一步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推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倡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整车企业在收到供应商货物后,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并出具验收单;验收合格后,最长支付周期不得超过60个自然日,若遇法定节假日则顺延;若双方对供货单价暂未达成一致,车商应按最近一次供货合同单价或开发定点单价的一定比例先行支付,原则上该比例不低于80%或50%;支付方式上,鼓励使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若供应商为中小企业,则倡导全部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

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旨在防止车商通过延长账期、变相拖延付款等方式损害供应商利益。今年以来,汽车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车商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占用供应商资金,甚至引发行业风险。监管部门此次出手,正是为了叫停这种“用别人的钱打价格战”的行为,防止产能过剩风险外溢。

事实上,汽车行业账期过长的问题由来已久。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车企的平均账期为170天,不少企业甚至超过200天。这种长期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做法,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资金压力,也影响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今年6月,17家车商曾集体表态,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漏洞,如拉长验收时间、使用“供应链金融凭证”变相拖延付款等。

监管部门的最新规定,正是对这一承诺的“打补丁”。通过明确验收时间、支付周期和支付方式,进一步压缩了车商的“操作空间”。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目前规定较为柔性,但未来可能会逐步提高标准,推动行业向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从行业背景来看,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几年,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国产汽车竞争力提升的双重推动下,行业通过做大蛋糕、挤压合资进口品牌燃油车市场份额,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基数提高和刺激政策对未来消费潜力的透支,行业增长将显著放慢,甚至可能面临负增长。

与此同时,车商的扩军备战却仍处于高潮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0.5%,而汽车行业增速高达20.2%,仅次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种“逆势扩张”无疑将加剧未来的产能过剩风险。

面对行业红海,部分车商已开始寻找“后路”。特斯拉转而主攻人形机器人,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摆脱红海竞争;小米则多次强调进军具身智能、AI眼镜等新赛道,试图摆脱制造业低估值的形象。出口也成为车商的重要出路,但抢占海外市场不仅需要克服关税壁垒,还需不断提升品质和品牌效应,难度极大。

业内专家指出,汽车行业的未来竞争将更加惨烈。如果没有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品升级,企业价值将断崖式下跌,甚至可能归零。但与此同时,新的企业也将崛起,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值效应。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新规的出台无疑是利好,可以加速淘汰尾部企业,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