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西贝“预制菜”风波: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认知的碰撞何解?

   时间:2025-09-13 12:04:48 来源:华夏时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舆论风暴,将中国知名餐饮品牌西贝推向风口浪尖。这场由网络红人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隔空交锋引发的争议,不仅暴露了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的认知鸿沟,更折射出消费市场对餐饮定价逻辑的深度质疑。

事件起因于罗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质疑。他声称与同事在西贝就餐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并直言菜品价格与预制属性不匹配,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言论迅速点燃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次日晚间以强硬姿态回应,不仅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更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供消费者监督,并表示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记者实地探访北京西贝门店发现,后厨操作呈现出工业化与现制并存的特征。午餐高峰时段,炒菜师傅现场翻炒的蔬菜与分装在一次性食盒中的预制食材形成鲜明对比。门店负责人解释称,鸡块、牛肉条等主材为当日晨间现制后封装,旨在提升出餐效率;而面条等主食则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这种“半预制”模式恰好卡在监管定义与消费者认知的模糊地带。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特指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明确将中央厨房制作的净菜、半成品排除在外。这一政策依据成为贾国龙否认指控的核心论据,但消费者对“非现场烹饪”产品的普遍抵触,使得标准定义与市场认知产生严重错位。

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指出,此次风波本质是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运营模式的冲突。“餐饮品牌不应执着于用行业标准‘教育’消费者,而应通过菜单标注、制作流程公示等方式主动透明化。”他强调,随着预制菜工业化程度提升,企业更需要平衡运营成本与消费者情绪价值,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

这场争议背后,是中央厨房模式在餐饮行业快速渗透却缺乏公众认知的现实。自2011年商圈餐饮连锁化浪潮以来,中央厨房已成为连锁品牌实现产品标准化、支撑门店扩张的核心基础设施。以小菜园为例,其上市募资计划中明确包含中央厨房升级项目。然而,多数企业选择回避宣传这一模式,导致消费者将中央厨房产品简单等同于“预制菜”,加剧了信任危机。

据公开资料显示,西贝在全国布局有7大超级厨房,其中包含4家央厨,呼和浩特另有2家央厨在建。但当记者就最新央厨数据及配送频率求证时,企业方面未予回应。这种信息不透明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猜测,使“预制菜”争议演变为对餐饮工业化模式的整体质疑。

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分析称,西贝作为高端餐饮代表,其工业化运营与消费者对“现炒锅气”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西贝,而是整个行业的共同挑战。当餐饮效率追求与文化体验需求碰撞时,企业需要重新构建价值传递体系。”

在消费市场持续疲软的背景下,这场风波暴露出餐饮定价逻辑的深层危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3%,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放缓。上市餐饮企业财报显示,海底捞、九毛九等品牌人均消费普遍下滑,小菜园堂食客单价较去年同期降低3.3元,绿茶集团下降2.6元。在此背景下,西贝“利润约5%”的辩解难以完全消解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质疑。

李应涛建议,餐饮企业应通过三大路径重塑信任:一是建立透明化标识体系,在菜单明确标注加工程度;二是转变沟通策略,将中央厨房优势转化为品牌亮点;三是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动态匹配,避免“高价工业化”的认知落差。这场由10万元悬赏引发的行业震荡,或许正成为推动中国餐饮走向公开化、规范化的关键转折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