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质疑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称其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他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这一言论迅速登上热搜榜。
针对质疑,西贝餐饮于次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根据国家六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标准,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他强调企业所有菜品均为现制,并表示对方"全是预制菜"的指控对品牌造成伤害。为表诚意,西贝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余家门店将向消费者开放后厨参观,全程展示菜品制作流程。
当日下午,罗永浩连续发布数十条微博回应此事。他表示:"如果确实不是预制菜,那西贝的烹饪技术堪称高科技,能把现做菜品做出复热食品的口感。"这种带有调侃性质的回应,进一步推高了网络讨论热度。
记者实地探访杭州西贝门店发现,部分菜品确实存在隔夜使用情况。例如煮制好的羊排赏味期覆盖三餐时段,厨师长解释称隔夜使用不会影响菜品品质。这一细节被曝光后,再次引发关于"现制"标准的讨论。
9月12日下午,罗永浩通过社交平台宣布将开启直播,深入探讨预制菜行业问题。他明确表示:"目标不是针对西贝或贾总,而是希望借此推动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直播中也会提及其他餐饮企业的情况。"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这场争议本质上是品牌价值叙事与公众认知的碰撞。西贝管理层对"预制菜"标签的抵触,源于该词汇在当下语境中常与"不新鲜""添加剂"等负面印象关联,与其打造的"西北好食材"形象产生冲突。建议企业转变策略,通过讲述产地故事、工艺创新、安全保障等内容,重新定义预制菜的价值内涵。
具体而言,企业可强调食材来自内蒙古武川有机农场,通过急冻技术锁住营养;展示中央厨房标准化工艺如何确保菜品品质稳定;说明全封闭生产环境比传统后厨更安全卫生;以及通过效率提升将成本投入优质原料采购等优势。这种价值沟通方式,有助于将争议转化为展示核心竞争力的契机。
该事件为餐饮行业提供重要启示:面对具有事实基础的负面标签,企业应避免直接对抗,而是通过价值重构重塑公众认知。将争议焦点转化为展示产地优势、工艺创新、安全保障等核心竞争力的舞台,往往比单纯否认更能赢得消费者信任。企业家的个人偏好需服务于品牌战略,最终目标应是赢得市场认可而非词汇争论。